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中華文化論壇:張亞中剖析兩岸發展之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6-11-24 00:16:19


孫文學校校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攝影:蘭忠偉)
  中評社北京11月24日電(記者 蘭忠偉)第二屆“中華文化論壇”昨日在北京大學落下帷幕。在大會的後半段議程中,孫文學校校長、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在論壇上發表了主旨演講。他說道,在中國共產黨建黨95周年慶祝大會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為繼“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後的第四個自信。張亞中認為,這應該是習近平未來留下来的最重要政治遺產,也應成為繼“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科學發展觀”後,代表習近平治國理念的核心思想。
 
  中國的崛起是中華文化與價值的再現
 
  張亞中表示,中華文化曾經受到西方的肯定。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Voltaire, 1694—1778)認為中國的儒教是一個崇尚理性、自然和道德的新“理性宗教”。他推崇孔子,“全然不以先知自認,絕不認為自己受神的啟示,他根本不傳播新的宗教,不求助於魔力”。狄德羅(Denis Diderot, 1713-1784)見解類似,在他主編的《百科全書》關於“中國”的一段,認為從先秦至明末的中國哲學,其基本概念是“理性”。他特別欣賞儒教“只須以‘理性’或‘真理’便可以治國平天下”。
 
  “歐洲啟蒙思想家還從歷史中看到了以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的中國文化力量。萬里長城未能阻止異族入侵,而入主中原的異族無一不被漢族所同化。啟蒙思想家認為,這種“世界上僅見的現象”,原因在於中國所特有的倫理型文化強大的生命力。伏爾泰寫道:“這是一個巨大的證明,體現了理性與才智對盲目和野蠻的力量具有自然的優越性”。”張亞中說。
 
  他繼續說道,伏爾泰的《諸民族風俗論》(Essai sur les moeurs et l 'esprit des nations, 1756)推崇中國文化閃耀著理性、人道的光輝,中國的儒學深藏當時歐洲現實難得見到的“自由”精神及宗教寬容。伏爾泰發現,孔子和西方古代賢哲一樣,“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並“提倡不念舊惡、不忘善行、友愛、謙恭”,“他的弟子們彼此親如手足”,這就是“博愛”的本義,因而也就和“自由”與“平等”的信條息息相通。
 
  張亞中強調,德國哲人萊布尼茨(Gottfried W. Leibniz, 1646-1716)也說道:“如果請一個聰明人當裁判員,而他所裁判的不是女神的美,而是民族的善,那麼我相信,他會把金蘋果送給中國人的。就我們的目前情況而論,道德的敗壞已經達到這樣的程度,因此,我幾乎覺得需要請中國的傳教士來到這裡,把自然神教的目的與實踐教給我們,正如我們給他們派了教士去傳授啟示的神學那樣”。
 
  張亞中說,直到法國大革命,中國哲學中的德治主義還對雅各賓黨人發生影響,羅伯斯庇爾(Robespierre, 1758—1794)在其所起草的一七九三年《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的第六條引用中國格言:“自由是屬於所有的人做一切不損害他人權利的事的權利;其原則為自然,其規則為正義,其保障為法律;其道德界限則在下述格言之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專題: 中評香港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