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 
中國面臨腐敗和改革賽跑的挑戰

http://www.CRNTT.com   2009-01-23 10:24:54  


 
  周其仁:這的確是一個關鍵。中國的經驗說,沒有簡單的解。當然總思路也可以說有了,那就是法治,即所有人,任何機構,都要服從同樣的準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以此約束所有人的行為。這是尚未解決的一個重大任務。中國要自立於世界,沒有強大的國家機器不行。但是強大的國家權力,怎麼保證在公共服務的軌道裡運行,怎樣有效防止權力的濫用,是我們的歷史傳統沒有很好回答過的問題。改革遇到的挑戰是:權力參與、滲透到了產權重新界定的過程,產生了形形色色的腐敗。

  記者:建設法治的市場經濟,就意味著限制權力即合法強制力不被濫用。也就是說,要進行政治體制改革。

  周其仁:鄧小平1980年就講過“改革黨和國家的領導體制”,但那時還缺乏可操作的細節。到了1986年,經過8年的改革,他看到了不改革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便很難深入,改革的成果也得不到保障,就開始推動政治體制改革。中共十三大通過了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綱領,但還沒等到實施,“價格闖關”的失敗以及隨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就再也沒有給中國推進政改的機會。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主要也限於推動經濟增長與經濟改革,而不是政治體制改革。所以說,中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鄧小平未完成的事業。

  記者: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就是建設一個民主、法治的國家。但是在一些人看來,民主、法治並沒有那麼緊迫,中國不是已經利用“後發優勢”發展起來了嗎?而且相對於民主、法治這些似乎有些空洞的目標來說,經濟發展也更為重要。

  周其仁:“後發優勢”是存在的,但也要當心楊小凱講過的“後發劣勢”。小凱不是不知道發展中經濟可以利用後發優勢,比如技術、資本、信息等方面到從先行發達的國家那裡“借光”。但他想到更深的一個層面,就是由於存在著後發優勢,能够分享“後發紅利”,所以反而對制度改革掉以輕心,以為不改不是也很好嗎。這樣掩蓋問題,實質改革提不上日程,等到毛病發作的時候,就來不及了。

  記者:楊小凱始終對“中國經濟奇跡”有一點保留。

  周其仁:產權的選擇要受到很多其他制度安排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國家或政制的影響。因為國家是惟一掌握合法暴力的權威機構。如果國家行為不上軌道,私人產權就難以上軌道,整個市場的基礎就怎麼也不牢靠,或者歪歪斜斜的,難以成為長期經濟增長的可靠基礎。小凱當然看到中國經濟成長的成績,但他也認為,目前還沒有充分的證據可以說,國家、私產、市場等這一套協調分工水平不斷提升的制度基礎已經很穩固了。正是在這一點上,小凱對“中國經濟奇跡”有一點保留。他後來關注憲政經濟問題,提出“國家機會主義”的概念,區別所謂“好資本主義與壞資本主義”,特別是上面提到的警告世人要當心“後發劣勢”,都是由此而來。

  事實上,因為權力沒有得到有效的約束,轉型時期的的腐敗非常嚴重。權錢交易、官商勾結,不少披露出來的故事令人不寒而栗。中國面臨腐敗和改革賽跑的挑戰:如果改革的進展不能遏止腐敗的蔓延,腐敗不但可能吞噬改革的成果,而且將瓦解公衆對改革的支持,引發激烈的社會衝突,成為終結改革的致命殺手。

  記者:現在似乎喪失了進一步改革的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