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兩岸文化共同體 台灣可藉此擺脫孤立

http://www.CRNTT.com   2009-11-23 00:08:13  


 
  現實條件

  以上,我大致說明了一些背景因素與理念層次的問題。現在我想再描述一下現實的條件,以說明如果兩岸在這個課題上合作,將可以截長補短,事半功倍,並對雙方都會有許多好處。

  以我自己求學的背景和這幾年與大陸學界交流的瞭解,在中華文化復興這一課題上,兩岸其實各有一些優劣的條件。就傳統學術的遺老來說,許多早年舊學根底深厚的人,當年並未隨國府南遷,如陳寅恪、熊十力、梁漱溟等人,但他們並沒有如剛逝世的季羨林先生一般,活到能獲得發揮的空間的時候;而像錢賓四、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他們流浪香江,而後又趁國府強調傳統的因緣,得以在港台大展鴻圖。而當年國故派的領袖,章太炎、黃季剛先生的門人也在台灣傳揚國故,因而使得台灣在學術傳統上,並未和歷史脫節,而且也能維持百家爭鳴的局面。實在說來,這恐怕是台灣比較佔優勢的一面。而且由於台灣學術在與西方接軌的課題上,也確實領先大陸至少30年,這也使得台灣學界在思考如何將傳統與現代接軌的課題上,可能要領先大陸一代,因此它在創意以及思考的系統嚴密性、完整性上,容我大言不慚的說,台灣恐怕真的比大陸要好上很多。無論如何,撇開某些個人條件不說,大陸在整個教育和文化體制上,畢竟與傳統文化和學術脫節太久了。我聽說大陸在十一五計劃中準備在各大學普設國學院,就面臨了師資與教材的嚴重匱乏,這就是明顯的證據。也因為這樣一個條件,使得台灣擁有相當一批人力,可以投入到相關的學術研究、教學,乃至諸如文化創意產業等行業之中,來為傳統與現代的接軌工作做出貢獻。這點至少在相當時日內,都還會是台灣的優勢所在。

  但是另一方面,台灣這一優勢也面臨了巨大隱憂,那就是由於這十幾年來政策上去中國化的結果,由於台灣研究和傳統文化的研究在資源上的重大落差,使得傳統文化的研究無論在人力上、課題質量上,都似乎有逐年下降的趨勢。研究上是如此,其實社會氛圍上更是如此,今天台灣的媒體,有關中國的報導就跟對世界的報導一樣,實在少得可憐。這種自我封閉的氛圍,幾乎已成為這十幾年來台灣社會的特色。大致來說,80年代以前養成的一批,相對而言還比較好,也比較能從大的視野來關注傳統文化的發展,但這十幾年的狀況實在每下愈況。尤其重要的是這些年在台灣成長的新世代,由於教育的走向,使得他們對中華文化的感情,已經愈來愈淡,對中華文化的知識也愈來愈淺薄,這幾乎是每個文史科目的老師所共有的感慨。

  而相對來說,大陸這幾年整體國力的大幅提升,加上也逐漸認識到發展傳統文化的重大意義,因此既有意願,也有能力投注更多資源在這方面,十一五計劃準備以五年的時間在全大陸設立幾十個國學院,便是具有大氣魄的證據。而更重要的是,大陸年輕人對中國的那份感情,這恐怕才是更具關鍵性的因素。我多次在大陸演講,對學生眼神中的那份對中國傳統的熱愛,至今猶讓我歷歷在目。這也就是說,台灣目前仍具有客觀上軟實力的優勢,但套用股市的術語說,此一優勢只是短多長空而已,而大陸則具有硬實力與主觀感情上的優勢,而這一優勢卻是長期的保證。如果說兩岸能夠充分合作,則台灣應可彌補大陸因斷落五十年所造成的缺憾,並能借助台灣的經驗而更迅速地讓傳統與現代接軌,反過來說,大陸也可以協助台灣重拾對中國傳統的想往,讓台灣許多仍對中華文化懷抱熱情的人,可以獲得比較多的資源,這也當然能夠增加台灣新生代對中國的認同,這不是大陸所關注,並且兩全其美的事情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