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上海直面“上海式貧困”

http://www.CRNTT.com   2010-03-26 14:28:40  


 
  窮人相對論

  像盧俊家這樣因病致貧的,在楊浦區貧困人口中很典型。

  該區2008年上半年個案幫扶情況匯總中的前十位,全部是因病僅靠自身力量或政策內救助無法緩解實際困難的家庭。殷行街道陳姓居民也屬低保外的低收入家庭,因突患腦溢血,得到政府3萬元救助。

  上海市政府辦公廳副局級巡視員曹扶生在長寧區調查了6個分別患有癌症、尿毒症、精神病的案例,發現這些有重病成員的家庭醫療負擔都很重,最高每月達5445元,尤其是沒有醫保的家庭,同一病種的醫療負擔數倍於有醫保的家庭。

  楊浦區民政局社會科科長鄭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在長期的工作中發現,集中反映情況較多、信訪較多的困難戶大部分都是因疾病醫療問題導致經濟困難。而一旦收入超過標準,即便誰都知道這個家庭根本拿不出治病住院的錢,卻也無法從政策上給予扶助。

  “目前享受低保資格主要以人均收入是否低於低保標準來確定,實際上還有相當數量的低保邊緣家庭甚至是中低收入家庭,其人均收入超過低保標準,但受大額醫療、教育、住房等硬支出擠壓,實際生活水平低於低保水平。”曹扶生說。

  “支出型貧困”這個詞應運而生,最早提出者是上海市民政局。

  近日,上海市民政局局長馬伊裡公開表示,今年,上海將形成支出型貧困群體的發現、監控和預警機制。只核收入不核支出的貧困定義將成過去式。

  窮不窮是相對的,之前劃定一條收入線來核貧的做法有硬傷。

  上海市民政局原副局長沈振新將其比喻為“懸崖效應”。低保和低收入人員之間救助政策出現了斷層---“懸崖”,用低保線作為一刀切的標準,使得許多有實際困難的家庭只能望崖興嘆;應將“懸崖”修成“斜坡”,有一個漸變和緩衝,逐步使救助措施呈斜坡式特征,這就是從“懸崖效應”到“斜坡效應”的改變。

  上海式貧困

  沈振新退休後依然在為“窮人”忙活,為扶貧工作“崖”改“坡”著書立說。

  他提出一個“光圈理論”。“當我們聚焦‘低保’人群時,為了突出了解‘低保主體’,我們會把攝像機的光圈放得很大,景深就會變得很小,於是‘低保’主體的周邊被虛化,這樣就可能忽視‘低保線’邊緣地帶的人員。”

  當被虛化的邊緣實在化之後,窮人的隊伍擴大了。

  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2007年調查數據,如果以收入作為貧困指標,全國城市貧困人口為1470萬人,但如換成以人均支出為指標,則貧困人口總數增至3710萬人。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