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吳冠中:橫站於東西方夾縫間

http://www.CRNTT.com   2010-06-28 11:37:24  


 
  戰後的巴黎藝壇,自由之風吹拂,本來就傾向現代派的吳冠中如魚得水。來法國前,吳冠中原本是不打算回國的,“因為國內搞美術沒出路,美術界的當權人物觀點又極保守,視西方現代藝術為洪水猛獸”。但一方面是思鄉心切(彼時已結婚生子,夫人朱碧琴與長子在江蘇老家),感覺梁園雖好,卻非久居之地;另一方面,梵高的一句話,讓畫家陷入深深的思索:“你是麥子,你的位置在麥田裡,種到故鄉的土里去,將於此生根發芽,別在巴黎人行道上枯萎掉。”因此,當蘇弗爾皮教授預備為弟子延長公費時,吳冠中向老師吐露了內心的想法,得到了後者的理解與支持。1950年暑期,吳冠中回到新中國,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

  吳冠中得以任教中美,系老同學董希文的推薦。院長徐悲鴻一味主張現實主義,與林風眠兼容的,甚至有些偏愛西方現代藝術的學術觀點水火不容,故舊杭州藝專系的學生也與徐系的學生觀念相悖。新教師上任後,徐悲鴻作為校長出面請客,但“除必不可少的禮貌話外,徐先生和我沒有共同語言,雖然我們是宜興同鄉,彼此鄉音均較重”。吳冠中從巴黎帶回三鐵箱畫册,每次上課讓學生們傳看一兩本,結合名作,解讀藝術觀念和源流,效果甚好。令他驚訝的是,學生們居然從未聽說過波提切利、莫迪里阿尼、塞尚、梵高等西方名家。而當有同學問老師有無列賓的畫册時,則輪到吳冠中感到汗顔:不僅沒畫册,甚至從未聽說過列賓的名字。課後問董希文,董說是俄羅斯十九世紀大畫家,是今日國內最推崇的現實主義大師。吳冠中回家後查法文美術史,好容易發現了列賓的名字,但只有寥寥幾行文字介紹。

  吳冠中在中美教書的第二年,趕上文藝整風運動,徐悲鴻在全校大會上講話:“自然主義是懶漢,應該打到;而形式主義是惡棍,必須消滅。”吳冠中感到非常孤立。很快,便接到調令,去清華大學建築系任教。在清華,住在原先朱自清等名教授住過的北院六號,吳冠中感到很舒心。建築設計要講究形式,也不怕被批為“形式主義”。

  1956年4月,毛澤東提出“在藝術上百花齊放,學術上百家爭鳴”的所謂“雙百方針”。9月,由北京師範大學美術系、音樂系為基礎組建的北京藝術師範學院(後改為北京藝術學院)成立,吳冠中應邀去該院工作,任副教授兼油畫教研室主任,就此“歸隊”美術界,直至八年後藝術學院建制取消,並入中央工藝美院(1999年工藝美院又並入清華,成為清華美術學院)。

  吳冠中從青年時代起熱愛魯迅,對魯迅的閱讀與理解貫穿了一生。他在1999年為《文匯報》“筆會”專欄撰寫的一篇文章中寫道:“魯迅先生說過因腹背受敵,必須橫站,格外吃力。我自己感到一直橫站在中、西之間,古、今之間,但居然橫站了五十年……”但正因為費力而決絕地保持著“橫站”的遺世獨立姿態,藝術家打通了西畫與國畫、美術(或曰“純藝術”,Fine Art)與工藝之間的藩籬,成為在諸多領域中獨樹一幟的格外醒目的存在,而不在乎是否會被“藝術主流”邊緣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