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托爾斯泰百年忌辰尋訪

http://www.CRNTT.com   2010-11-28 10:14:06  


 
  從1812到十月革命

  托爾斯泰時代的俄羅斯

  ◎舒可文

  托爾斯泰在生命最後一年里的寫作中,“人生大道”,“論瘋狂”,“論社會主義”這些題目幾乎為19世紀的俄羅斯文化畫出了一道清晰的綫索。《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複活》中又幾乎描述了整個19世紀俄羅斯的精神和生活全貌,但他本人卻從未真正進入他所描寫的任何一種精神世界。如果說他是19世紀俄羅斯最瘋狂的探索者,那也可以說他是最冷靜的懷疑者。

  俄羅斯帝國從一確立就開始了向西方求學的過程,每一次政治變革的推動力都首先來自沙皇在歐洲爭霸的需要,試圖通過政治改革和啓蒙運動促進社會和經濟發展;然後,它被學習了西方思想的知識階層繼續向前推動。伴隨著每一次開明改革,俄羅斯的知識階層便從西方尋找到更多的社會變革觀念。

  俄羅斯19世紀的這種躁動似乎很符合“托克維爾定理”:一個專制政府為了國家利益進行改革以緩解政治壓力,但是托克維爾看到,這種強大壓力下的改革又是最危險的政治時刻,“革命的發生並非總因為人們的處境越來越壞,最經常的情況是,一向毫無怨言仿佛若無其事地忍受著最難以忍受的法律的人們,一旦法律的壓力減輕,他們就將它猛力拋棄。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要好些。……被消除的流弊似乎更容易使人覺察到尚未被消除的那些流弊,於是人們情緒更加激烈”。托克維爾定理清楚地解釋了為什麼革命總是發生在社會情況開始好轉的時候這一似乎於理不通的現象。

  發生在英國、法國和德國的社會變革有著成熟的社會動力,資本主義經濟造就了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階層,宗教改革啓動的世俗教育得以使一種社會要求達成共識。相比而言,俄羅斯的變革社會動力不足,沙皇政府在改革危害到專制權威時總是出現停滯或後退,知識階層所推動的社會思潮總是依賴引入的西方觀念,不同觀念引導著各自所愛的理想,所有這些動力都因為俄羅斯社會特有的一個巨大鴻溝而難以傳達到整個社會,結果就如奈仁在評論革命時所發現的,“由於現實並不往理念靠攏,兩者之間出現的一條溝,比先前窄是窄了,但卻深了許多”。俄羅斯的社會革命悲劇性地延續了“讓修辭勇敢地淩駕於現實之上”的政治修辭傳統。

  托爾斯泰以一種極度的道德熱情經歷著理想與現實的痛苦分裂,他比同時代的知識階層更為煎熬的是,那些被熱捧的種種觀念和政治設想都在他特殊的追問下,變得荒謬可疑。他就像19世紀俄國思想的照妖鏡,一生都在尋找著“人生大道”,而被他所質疑的那個知識階層在同樣的道德熱情支配下,變得激進和極端。正是在這個背景下,待19世紀終結的時候,最激進的列寧主義成為最有行動能力的思想力量。■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