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張千帆:政府主導改革危患何在?

http://www.CRNTT.com   2011-03-04 09:51:11  


 
  我們看到,政府該投入的社會保障、醫療保險、義務教育、生產安全、環境保護、食品衛生等民生亟需的諸多領域遠沒有達到適當投入,大量資金卻流向了“維穩”“三公”消費、豪華辦公樓乃至官員個人灰色收入等制度缺陷本身造成的問題“黑洞”。即便對於公開的財政預算和開支,也很難弄清那些粗綫條的數字究竟意味著什麼——醫療開支是用在了緩解看不起病的農民們的疾苦,還是用在了離休幹部療養上面?政府財政支持的經濟適用房是幫助了城市低收入家庭,還只是為特權階層獲得二套甚至多套房產提供了方便?在財政預算不受人民有效監督的情況下,取之於民的稅錢自然不會用之於民。人民為國家財政付出了成本,但是並沒有嘗到充分的好處;在退休、下崗、看病(有時是因“結石奶粉”、艾滋輸血或環境污染致病)、為子女教育繳納學費的時候,他們不得不再次透支在還貸和通脹後所剩無幾的積蓄。

  如果經濟改革不完善造成的盲目發展、社會不公或資源浪費會使我們失去和諧生存的物質環境,那麼教育改革的退步會使我們失去這個國家的精神和希望。作為計劃經濟思維的“最後堡壘”,中國教育體制更讓我們看到一幅越改越糟的直觀圖景。不僅基礎教育水平在全國各地千差萬別,尤其是在城鄉之間天壤之別,廣大農民工子女也無法和城裡的孩子分享同等質量的義務教育,而且大學招生地域歧視使高等教育機會本來就極其稀缺的許多欠發達地區雪上加霜。由於國立名牌大學大都集中在京滬等大城市,而這些大學一直對本省市考生實行特殊錄取標准,其錄取本地考生的比例比外地高幾十倍甚至數百倍。由於農業比重高、考生基數大的省份是首當其衝的地域歧視受害者,而這些地區吸收本地考生的高等教育資源尤其稀少,知名大學農村學生數量連年下滑便成了自然現象。近年來,一些發達省市實行的“自主命題”改革,以及一些重點大學實行的“自主招生”改革,在地域歧視的招生考試體制下,很可能加劇地域歧視乃至本地不同高中之間的歧視。而地域歧視、“高考移民”以及特權階層加分舞弊等亂象愈演愈烈,而究其根本原因,仍然是深受歧視之害的全國人民不能有效參與招生考試制度改革。

讓人民有效參與改革

  由此可見,凡是進步的改革都離不開人民的有效參與。事實上,1978年啓動的經濟改革本身充分證明了這一點。衆所周知,農村承包責任制改革不是由政府發起的,而是由安徽小崗村的18戶村民自願簽約發起的。當然,當時的中央和地方領導人審時度勢,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全面推行承包制改革,但是小崗村的經驗表明這種改革至少反映了民意並獲得了廣大農民的支持。雖然30年後看,承包制改革也產生了農地細碎化等技術問題,但是這次改革對於解放億萬農民、激發農業生產積極性乃至解除中國糧食危機顯然功不可沒。這場改革之所以取得如此偉大的成就,正因為它在本質上是由人民發動並體現人民意志的。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