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 
中評社台北論壇:馬兩岸論述變沒變

http://www.CRNTT.com   2011-06-17 00:23:48  


 
  然後馬又補上一句話:“台灣的前途是由2千3百萬人決定”。這話單獨看似乎也可以這麼理解,如果現在從政策層面上來講,台灣內部所有事務當然都是由2千3百萬人決定;可是話說回來,馬說這句話並不是放在政策面這個脈絡而說的,當他說台灣的前途如何決定時,顯然是就主權層次說的。在這層次上,如果你說未來兩岸要走向合,台灣對這個問題有表達意見的權利,這沒話講。但是當你說台灣前途要由2千3百萬人決定的時候,那語境的空間就不太一樣了。假如我們說台灣決定要走上分的道路,它還是只由兩千三百萬人決定嗎?這時候你可以排除所有中國人對這問題的決定權嗎?這樣的排除會不會違背“中華民國憲法”的法理?又會不會違背“國統綱領”的邏輯?

  最主要的是,馬英九在表述整個政策的時候,我相信他內心基本邏輯運作,是20年前“國統綱領”的邏輯一貫延續到現在,只是基於時空演變,在表述上加上了修飾;而且這些修飾語,顯然是來自於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也就是後來與民進黨的這段互動的時間所出現的新修飾語。從時間上來說,“國統綱領”出現於1991年,“台灣前途決議文”是1999年,所以“國統綱領”的邏輯應該優先於“台灣前途決議文”;但兩者互動之間,國民黨在修正自己的論述,而這兩個邏輯之間其實是有競合上的關係的,這也就形成了馬英九在整個兩岸論述的變與不變,不變的部分就是我剛剛所說的;而變的部分,就發生在這邏輯競合關係裡所出現的擺盪現象;而不幸的是當它落實到政策上,也發生了一些擺盪現象。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第13頁 第14頁 第15頁 第16頁 第17頁 第18頁 第19頁 第20頁 第21頁 第22頁 第23頁 第2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