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王國維孫輩講述國學大師的悲情家族

http://www.CRNTT.com   2011-07-16 10:49:55  


 
王國維之死仍是謎團

  2006年10月19日下午,王國維的兒子王慈明以及再傳弟子、四川大學歷史系教授黃奇逸,共同穿越時間,用回憶完成了對這位近代世界級大師的緬懷。黃奇逸師從川大歷史系教授、著名史學家徐中舒,而徐中舒則是王國維在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弟子。因為有此淵源,黃奇逸見到王慈明,內心感到很是親切。

  關於父親的記憶

  一個慈父從不責罵孩子

  父親離去時,王慈明年幼,加上獨立在外讀書,對於父親的印象遠沒有兄長和姐姐熟悉。特別是姐姐王東明,由於與母親一同生活在台灣,對於父親比較“熟悉”,對於父親的很多回憶,都是王慈明在打電話去台灣,與姐姐交談時了解到。

  外貌不揚腦後一條長辮

  家裡是典型的書香門第,王國維從小就受到父親的嚴格教育,7歲從潘紫貴讀私塾,16歲入州學,讀前四史,兼治駢散文。王慈明最早念私塾時,也是由父親親自教授過一段時間《左傳》。

  在他眼裡,父親不與人爭吵,是一個慈父,從不責罵孩子,對他人平易近人。個子中等,腦後的那根辮子一直都在。事實上,辛亥革命後他以清室遺老自居。至老,王國維也沒有剪掉作為時代象徵的辮子。

  王慈明還有印象,“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曾公開這樣評價過父親:外貌不揚、長袍馬褂還有一條長辮子,外形守舊,內心治學的方法卻是唯物的,你們應該看看他的書。

  在清華任教的父親一直是忙碌的,忙碌加上天生的內向,使得他在孩子們的面前,話很少。這份內向,其他認識他的人也有此感。他的學生徐中舒曾經向黃奇逸講述過:話很少,但以靜安先生的才學,卻很精。

  但對於王國維的獨特教學方法,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徐中舒在川大任教時,黃奇逸深有感受:“就是座談,不需要死記,對於先生的文章,可以提出意見,先生可以分析得很透徹。”徐中舒曾經回憶:一個星期連續問,王老師可以連續講。

投水自盡完全沒有征兆

  1927年,王國維在北京頤和園投水自盡,給中國知識界留下了深深的顫栗和遺憾。

  對於他的死,有記載:“民國十六年六月二日(陰歷丁卯年五月初三日)的一個午前,一位學者形態的老者,身著中國服裝,鼻粱上架著深度的近視眼鏡,雇好洋車,從清華出發,一直到達頤和園。購好門票入園,步行到排雲殿西的魚藻軒前,面對著昆明湖水,若有所思,但態度異常鎮定,還從懷裡掏出煙盒,取紙煙一支,吸之至盡,然後向湖內縱身一躍!園丁聽見有人落水,便連忙跑去,把他救了起來,但不到兩分鐘,已氣絕身死。”

  入殮時,在王國維的裡衣中,發現他寫給第三個兒子貞明的一紙遺書,紙已濕透,但字跡完好。遺書的全文是這樣的: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我死後,當草草棺殮,即行槁葬於清華塋地。汝等不能南歸,亦可暫於城內居住。汝兄亦不必奔喪,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門故也。書籍可托陳吳二先生處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歸。我雖無財產分文遺汝等,然苟謹慎勤儉,亦必不至餓死也。五月初二父字。”

  1927年,12歲的王慈明剛剛小學畢業,在他的記憶中,父親的死完全沒有一點征兆,幾個孩子都在上學,誰都不知道。清華大學給了4000元大洋,加上之前的工資,全家人還能維持生計。

  王國維之死,一石激起千層浪,當時成為轟動國內外的事件。梁啟超等人紛紛撰文紀念,關於死因的爭議也鋪天蓋地。

  這麼多年過去了,王慈明現在回想起來,父親的內向,使得這事仍然是個未解的謎。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