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王國維孫輩講述國學大師的悲情家族

http://www.CRNTT.com   2011-07-16 10:49:55  


 
  再傳弟子的感激

  一位良師砍掉一路荊棘

  作為再傳弟子,此次與王國維的後人見面,黃奇逸認為很是有幸,並借此寄托自己的感激之情。“我們後人總覺得虧欠了王先生,學術上,他砍掉了荊棘,開辟了一條平坦的道路讓我們走。”

  幾乎熟讀王國維的所有著作,對王國維學術方面的成就,黃奇逸一言以蔽之:“先生的書是難懂,但是‘讓’不過。他在很多學術領域都是一個高峰的標誌,要了解這個領域,你必須得踏上先生研究的這個台階。”培養人才的成功,是黃奇逸認為王國維的第二點成就。師從王國維的謝國楨、丁山、劉節、徐中舒、戴家祥等人,都成為中國近代文化界最中堅的人物,在全國的知名大學任教,影響深遠。

  王國維的著作涉及面廣,但是由於古文居多,多給人以艱澀難懂的印象,在黃奇逸看來,這也使得其不為人知。“對學術不了解,就對本人不了解,不曉得他的書有好精彩。”

  “一個人不可能沒有局限,王國維的局限跟每個人一樣,都是歷史性的。”黃奇逸認為:每個人活在當代,只能看到現在和過去,將來的新材料、新證據、新方法都無法預料。早報記者譚曉娟攝影李國東

  死因新說

  先生因憂鬱症投湖

  王國維的學術成就毫無爭議,但是對於其死因,歷時多年,仍然富有爭議:“殉清說”、“屍諫說”、“經濟債務說”、“殉文化說”……基於自己的了解,黃奇逸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解釋”:因憂鬱症而死。

  記者手記

  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此第三境也。

  王國維《人間詞話》中的這段話至今不知已被多少文人引用,而這,也正是這位近代博學通儒一生為學的真實寫照。

  時光流轉。在60平方米的房子裡,王慈明坐在木椅上靜靜休息;旁邊92歲的妻子顧華,兩位老人端坐,平靜嫻雅。這是一代大師後人生活的真實寫照。

  簡潔樸素只有從繁華熱鬧中蛻變而出,才具備真味,最為長久和真實。

造化從來要忌盈

  ———關於王國維先生死因之感言

  黃奇逸

  明年將是王國維先生辭世八十周年紀念,有幸的是前幾天在望江公園見到了王國維先生投水時年僅11歲的兒子王慈明先生及孫女。

  當然,與不勝仰企的老人相見不免就談到了王國維的死因。幾十年來國內許多談到王國維死因的文章,各說不一。大體有“殉清說”、“屍諫說”、“經濟債務說”、“殉文化說”。而我個人卻認為先生死於嚴重憂鬱症。王先

  生的一生,應該都處於一種“內向的憂鬱型”人格之中,其弟弟王國華對他幼年的印象,就是“寡言笑”。他的童年在清勤自處中是很孤獨的,他剛四歲,生母淩氏就不幸病故,十一歲前,父親一直在外地謀生,從小依賴祖姑母撫養。1887年(王先生十歲)其祖父去世。1906年,其父親去世。1926年其長子王譖明不幸病逝。同年,關於撫恤金及婆媳的“誤會”(王先生語),其一生最要好的摯友羅振玉與先生鬧翻(王、羅是兒女親家)。羅不僅大肆指責先生,且盛氣淩人。不立城府的先生省躬罪己,忍辱含氣,認為“此誤會久之自釋”(王先生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