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秦輝:緬甸拒中國建壩之惑(上、中)

http://www.CRNTT.com   2012-02-20 11:51:27  


 
邊界條約與緬共革命 

  在這種情況下,緬甸民族主義政治家們主要的思路有二:一是通過盡量寬鬆的聯邦制,以向少數民族放權來換取他們對聯邦國家的認同。二是打“中國牌”,借助中國的力量來搞定緬北。昂山本人力推第一種方式,於1947年獨立前夕與多個少數民族勢力簽訂了“彬龍協定”。該協定不但給予各少數民族以極大的自治權,而且規定10年後這些民族如果仍無法與緬族共處,可以選擇退出聯邦。這就是今天緬甸各少數民族要求自治的法理理由。但即便條件如此優惠,仍有一些少數民族不願接受。而更為不幸的是在彬龍協議剛簽訂不久,昂山將軍就被暗殺,繼任的領導人並未正式宣布廢除這個協定,但卻不予實行,使協定實際上成為廢紙,導致少數民族強烈不滿。 

  昂山之後的領導人吳努等轉而借助“中國牌”,希望利用中國政權更迭之際,借新政權的力量消除舊政權在緬北的力量,於是緬甸成為最早承認新中國的非共產黨國家之一。而此前在中國內戰末期,國民黨的敗軍退至邊境爭議地區,強化了抗戰後中國人對當地的控制。這雖然在南段邊境(即東撣邦、佤邦一帶)最為明顯,北段的克欽地區其實也是如此。作為中國內戰的延續,1952年新中國的解放軍也進入這些地區與國民黨作戰。於是緬北出現了中國的國共兩軍和各個民族勢力各據一方的局面,除了幾個點外,緬甸中央政府對邊境幾無控制能力。 

  而當時的新中國迫切需要外部承認,對緬甸政府相當感激。到1950年代末60年代初,雖然新中國根基已固,需要承認的迫切性已經緩解,但當時國內因“人禍”導致的大饑荒和其他極左做法引起雲南許多地方出現邊民外逃,因此也需要解決邊界問題。在這幾年的邊界談判中,中國政府基本是以中緬段麥克馬洪線和“1941年線”為基礎,承認了緬方對絕大部分爭議地區的主權要求,只有片馬和班洪兩個點,因歷史上的抗英事件曾導致輿論沸騰,在國人心中有強烈的記憶,得以留在了中國版圖內。在其餘地區,中國政府不但應緬甸的要求撤回了1952年後進駐的解放軍,而且在撤軍後緬甸政府仍然無力填補真空的情況下,應緬方要求出兵爭議地區擊敗了國民黨軍隊,再把地方移交緬甸。就這樣,一批中國人趕走了另一批中國人,不僅在地圖上而且也在實際控制方面把當地交了出去。這個故事主要發生在佤邦,但在克欽地區也如此,筆者此次在密支那見到前緬共克欽族老幹部吳茂銀,老人就講述了當時他的家鄉其培一帶中國人趕走中國人的故事。 

  這樣劃定了中緬邊界後,緬甸控告當時的台灣當局“侵略緬甸領土”也就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在緬甸向聯合國(微博)告狀後,仍未被解放軍趕走的一些國民黨殘軍也在國際壓力下被迫撤離前爭議地區。而緬甸當時甚至還提出“修改”麥克馬洪線,進一步索取該線中國一側的獨龍江地區,中國政府做自己的內部工作表示可以考慮,因為我們反正“不承認”麥克馬洪線,所以我們雖然願意以該線為“基礎”,但緬甸越過該線提出要求則是可以的。雖然後來緬方急於結案而收回了“修改”要求,但中國政府這種對“不承認”的解釋也實在讓人嘆為觀止。 

  但不管怎樣,中緬邊界問題總算是解決了。如果從此兩國果然“互不干涉內政”,後來的許多故事也就不會發生。儘管1962年後緬甸軍人政變廢除了“不成熟的民主”,獨裁的軍政府推行“緬甸式社會主義”激化了社會矛盾與民族矛盾,即使在沒有中國因素的克倫、克耶地區也出現了反抗,但是真正大規模的抗爭還是中國支持下的緬共發動的。1960年代,剛剛解決了“雲南境外蔣軍殘部”騷擾問題的中國在極左思潮控制下又急於發動“世界革命”,以人力物力大規模支持緬共開展“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但內地的緬共武裝不久被打垮,緬共的“人民軍”集中到緬北,先後在背靠中國的沿邊一帶形成了東北軍區、中部軍區、815軍區與101軍區等大片割據地帶。它們是當時緬甸境內最大的反政府勢力,也是今天緬北幾支主要的“民地武”之前身。這些割據的中國背景今天已經不是什麼秘密,“緬共中的中國知青”故事甚至已經成了知青史上最熱門的話題之一。 

  公平地說,當時中國並沒有“收複失地”的民族主義動機。中國支持緬共與緬甸政府打仗當然很難說是“不干涉內政”,但也很難說是國家之間的“侵略”。中國是打著“國際主義”(實際上就是左派的“普世價值”)和“世界革命”的旗號干預緬甸局勢的。緬北的“人民軍”雖然基本上是中國出錢出槍甚至出人(不僅派出顧問,大量幹部戰士是越境參加“革命”的中國人,甚至緬族的緬共領導層也曾長期居住中國並從中國返回),但中國並沒有干涉緬共領導層的所謂“大緬族主義”。在緬北實際浴血奮戰的非緬族將士與緬共高層的矛盾日漸發展。加上國際國內大氣候的變化,尤其是改革開放後的中國大幅度改變對外政策,決定與緬甸軍政府修好,緬共因而被拋棄。到1989年緬共終於徹底失敗並且不複存在。但無論是緬甸軍政府,還是中國對此都沒有做好善後工作,使得前緬共的四個軍區蛻變而來的四支“民地武”與聯邦政府的關係一直處在不穩定狀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