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中國患上蘇聯病 必須對此有高度警覺 | |
http://www.CRNTT.com 2012-07-29 09:11:14 |
“煤炭經濟”的硬傷 我們需要思考一下“煤炭經濟”背後的脆弱。事實上,“煤炭經濟”有兩大弱點,第一,效率奇低;第二,經濟結構簡單,容易導致國家成為投資拉動型的經濟體。 首先看效率,在熱能轉換方面,同石油和天然氣相比,煤炭是效率較低的化石燃料。而在中國,由於技術設備和管理的落後,效率低下和浪費嚴重的問題更加突出。同時,以燃煤為基礎的能源結構引發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中國是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國,而煤炭對中國碳排放的貢獻高達70%以上。 無論是國際能源署發布的世界能源展望報告,還是英國石油公司的世界能源統計年鑒均認為,從2009年開始,中國的一次能源消費已經超過美國,居全球第一。儘管中國官方統計部門和能源主管部門曾對這一情況加以否認,但毫無爭議的是,過度依賴煤炭已經造成了我國畸形的能源消費結構,而且難以在短期內改變。煤炭這一能源產品本身的低效,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中國經濟體整體性的低效。 其次,以煤炭為主的經濟往往是簡單粗放型的,主要依靠投資拉動。從西方國家的發展史上看,都經歷了以“煤炭-鋼鐵”為核心的工業發展初級階段,但在工業社會的發達階段,這種模式會逐漸被淘汰,轉向使用效率更高的燃料,生產更加高端的核心產品,依靠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對於這種擴張性的,以煤炭和鋼鐵消耗帶動經濟增長的模式,在歷史上已經被證明是不可持續的。蘇聯就是前車之鑒。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全球經濟步入了迅速增長的階段。西方和蘇聯官方統計都證明,從那時起到20世紀70年代中期,蘇聯經濟一直在突飛猛進。但在這之後,蘇聯經濟戲劇性地陷入了停滯。按照美國的看法,這一方面是由於蘇聯計劃經濟的體制性缺陷,另一方面是由於蘇聯在技術創新方面的速度放緩,未能從電子和計算機所帶來的通信信息浪潮中獲益,而恰恰是後者迅速的改變了西方經濟。 但俄羅斯人提出了另一種觀點,他們認為,蘇聯未能在其工業化的過程中將煤炭經濟及時轉變成石油經濟。首先,石油作為燃料的燃燒效率高於煤炭。其次,作為一種多用途的原料,石油產品的加工和使用能夠更加廣泛的促進國民經濟各個行業的發展,比如交通、汽車、化工、冶金乃至農業。最終,美國的技術進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使經濟出現了良性的循環增長。 在煤炭經濟下,蘇聯政府將大量資金和人力投入到了軍事工業之中,而決定武器生產規模的並非是軍事需求,而是其生產能力。按照蓋達爾的數據,70年代蘇聯生產的坦克比美國多19倍。蘇軍裝備的坦克數量多達6萬輛,超過美國及其盟國所擁有數量的許多倍。在這種情況下,蘇聯延誤了加工業和民用工業部門的發展。 這不能不讓我們想起中國的基礎建設對鋼材、水泥和勞動力的巨大消耗,以及所形成的產能和實際需求之間的落差。過去十年裡(特別是2008年經濟刺激措施實施後)中國對基礎建設投資巨大,雖然這改善了部分貧困地區交通條件,但大部分投資並不是經濟發展所需要的。 值得注意的是,和蘇聯相比,儘管中國同樣是“煤炭經濟”,但時下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更加凶險。 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經濟已經被全球化,成為全球資源、產品和勞動力市場中的一環。很可惜,在這幾個市場之中,我們都處於低端的位置——中國是能源原料進口國、低級產品出口國和廉價勞動力市場,因此很少有話語權和影響力,時髦一點講,就是沒有核心競爭力。 過去十年裡,在寬鬆的貨幣政策下,全球流動性泛濫,資產價格上漲,投機活動非常活躍,而中國等發展中市場依靠廉價的勞動力為全球市場提供的廉價商品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球通脹水平。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使這一經濟增長周期走向終結。為了刺激經濟增長,美國採取了更加寬鬆的政策,而中國的四萬億刺激措施在本質上也是如此。 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無法將四萬億引發的通脹輸出到世界其他國家。金融危機本應該成為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機遇,但調控的結果反而使結構問題更加突出,產能過剩的狀況更加嚴重。“煤炭經濟”帶來的惡果也只能獨自吞咽。 相比之下,蘇聯當時的外部環境要好一些,因為當時蘇聯是資源出口國,在割裂的外部經濟環境下,即經互會的大圈子和蘇聯的小圈子裡,蘇聯(及俄羅斯)還是高級產品的出口國和高價勞動力市場。就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蘇聯的經濟改革還是失敗了。這也導致在新的全球一體化條件下,俄羅斯只能成為原料供應國——俄羅斯的軍工和航天產品的出口並非完全依靠核心競爭力,而是地緣政治因素。 實際上,在產品低端和勞動力廉價的條件下,中國和俄羅斯一樣,都只能從國際分工中獲得小份額收入。而彌補財政收入短缺的方式,俄羅斯是徵收高額的石油出口稅,中國則是對內的土地財政。無論是石油還是土地,都屬於不可再生的資源,也難以從中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 溫家寶總理2012年1月16日在第五屆世界未來能源峰會上強調,中國將逐步改變目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增加優質化石能源的比重,顯著提高天然氣、核能、可再生能源的供給能力。 但對於中國而言,要繼續實現真正的經濟增長,不僅僅是將能源燃料轉換成為高效率能源,更重要的是讓“煤炭經濟”轉型成為以石油、天然氣為基礎的消費型經濟。而這一轉型,必須在中國實現真正公正、平等、自由的市場經濟,用市場去淘汰對落後能源產品以及其產業鏈條上的企業。而這一點,必須推動一系列的政治體制改革才能真正實現。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