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如何應對資本流出

http://www.CRNTT.com   2012-08-04 08:54:27  


 
  比如1969年,美國實施貸款限制,利率相對較高,在國際市場吸收了125億美元的流動性;1970年大幅降低利率,有130億美元重新流回國際市場。德國外匯儲備從1970年初的260多億馬克增加到1971年5月的680億馬克,其間淨流入外匯額約410億馬克,但經常項目盈餘只有55億馬克。源於美國信貸政策的“冷熱交替浴”製造的流動性讓德國失去貨幣主導權。這逼迫德國在5月10日採用浮動匯率。由於德國屬西方陣營以及歐共體之內,1971年底西方十國簽訂《史密森協定》,就貨幣匯率調整達成一致,德國才沒有受到太大傷害。但日本就不那麼走運。1983年里根要求日本開放金融和資本市場,並於次年實現金融自由化、國際化。結果由於美國實施比日本更高的利率,導致日本對外證券投資由1979年的190億美元猛增到1986年的2579億美元。1985年,美國又以《廣場協議》要求日元升值,從而讓日本對外投資造成重大匯率損失。為了阻止日元繼續升值,日本政府不得不拋售日元購買美元,結果又造成罕見的貨幣供應過剩,為經濟泡沫打下基礎。

  文章指出,在匯率方面,中國應強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仍堅持嚴格的外匯管制,防止資本大進大出構成威脅。同時,也不應對資本外流造成的緊縮效應作出過激的反應,防止因擴大貨幣供應量再次刺激投資與資產價格,要為未來的貨幣政策主動權留有餘地。

  此外,應對這種挑戰,要麼引導人民幣漸進貶值,防止因經濟和勞動生產率減速而造成緊縮效應,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降低銀行信貸風險,繼續舊有的模式生存;要麼,打破壟斷,並由市場配置資源,提高效率。從1978年到2010年為止,中國GDP增長當中資本的貢獻率是71%,全要素生產率貢獻僅為10%,改革有利於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中國仍有巨大的潛在空間。


 【 第1頁 第2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