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誰免除了日本國民的侵華戰爭責任

http://www.CRNTT.com   2012-10-03 09:50:06  


 
  反觀日本,其戰後第一反應,是用“全民懺悔”來洗刷天皇的戰爭責任

  與中共建政伊始即致力於區分“一小撮軍國主義分子”和“廣大日本人民”相反,日本1945年戰敗後,新成立的東久邇內閣在處理戰後事務時的第一反應,是用“一億總懺悔”來洗刷天皇的戰爭責任。

  所謂“一億總懺悔”,即東久邇在1945年8月28日會見記者時所言:“事已至此(戰敗),當然是政府的政策不好,另外,國民道義的頽廢也是原因之一,此時此刻我認為,軍、官、民等國民全體都必須徹底反省和懺悔,我相信,全體國民的總懺悔是我國再建的第一步,也是國內團結的第一步。”9月5日, 東久邇又在第88次帝國議會的施政演說中,強調戰爭的結束是由於天皇的“禦仁慈”和“大禦心”,,強調昭和天皇是“和平主義者”,稱戰爭的責任不在天皇,而在全體日本國民:“今天我們回顧過去,不是責備誰,追究誰的問題,無論前線後方,無論軍、官、民,所有的國民都必須冷靜地反省,今天, 我們只有進行總懺悔,在神的面前洗淨一切邪心,才能把過去當作將來之鑒。”(值得注意的是:東久邇內閣還刻意使用“戰敗責任”來混淆“戰爭責任”)

  因為美國的干預,東久邇內閣維持不足兩月即被迫解散。但新成立的幣原喜重郎內閣延續了前任內閣洗刷天皇戰爭責任的既定方針。11月5日,幣原內閣做出《關於戰爭責任的決議》,決議稱:“大東亞戰爭是鑒於帝國周邊的情勢,而不得已發生的”,“天皇陛下堅決主張對英美交涉,和平的妥協”,“關於開戰的決定,作戰計劃的實施,天皇陛下遵從憲法運用中確立的慣例,不能駁回大本營或政府決定的事項。”

  《大東亜戦爭終結ノ詔書》手稿(點擊圖片可看全圖)。通觀裕仁《終戰詔書》,815個字中根本沒有“投降”二字,也沒有承認日本“戰敗”。對於其侵略戰爭,詔書也百般狡辯,說什麼戰爭是為了日本“自存”和東亞“安寧”,日本仍舊以反抗歐洲白人統治,“解放東亞”的救世主自居。並且,裕仁在詔書中所說的戰爭是指自1941年開始的“已閱四載”的與英美間的戰爭,而對侵略中國的行徑根本不置一詞。對各國抗擊日軍的行為甚至用了“頻殺無辜,慘害所及”的字眼。

  但美國另有想法,通過控制日本媒體,向日本民眾灌輸了與中國相似的戰爭責任“兩分法”

  但和東久邇內閣不同,幣原內閣不再提什麼“一億總懺悔”。這個變化,很大程度上是美國干預的結果。美國戰後駐軍日本,一方面要壓制日本國內美化侵略戰爭的聲音,如幣原內閣堅持使用“大東亞戰爭”一詞,即被美國認為有“美化聖戰”的意味而被禁用;但另一方面,美國要維持其在日本的占領,勢必要採取措施安撫日本國民,若依照東久邇內閣“一億總懺悔”的路數,則全體日本國民被認定為負有“戰敗責任”,會嚴重威脅美國對日占領的穩定。故美國太平洋陸軍總司令部從從1945 年末開始,利用NHK廣播連續播放《真相是這樣的》長篇系列報道,同時通過各新聞媒體連載《太平洋戰爭史——不真實的軍國日本的崩潰》 ,把適合美國現實政治需要的“太平洋戰爭史觀”強制灌輸給全體日本民眾。

  美國在日本強制灌輸的“太平洋戰爭史觀”的主要觀點有五:一,日本對外發動的侵略戰爭始於1931 年的九一八事變,經七七事變到最後發動太平洋戰爭,對外的侵略戰爭是連續性的。二,日本侵略的主要目標是在中國。三,美國為戰勝日本帝國主義做出了最大貢獻。四,以軍部為中心的軍國主義者是侵略戰爭的主要責任者,而天皇、宮中派(天皇身邊的重臣) 、財界、輿論界等屬於穩健派,是軍國主義的對立勢力。五,強調日本軍國主義者隱瞞了事實,欺瞞了民眾,日本國民也是軍國主義的犧牲品。

  如此,美國雖然不像蘇聯那樣講究什麼“階級史觀”,但出於現實利益的考量,卻對歷史——日本侵華的戰爭責任——作出了相同的扭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