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MH370失聯:真相在哪裡

http://www.CRNTT.com   2014-03-28 11:38:28  


 
   誰專業,誰業餘

   一些分析家認為,此次事件中,馬政府、馬航等表現得頗不專業,不僅影響、誤導了各國搜救力量,給失聯客機乘員家屬帶來精神上的更多創傷,也成為形形色色“陰謀論”的溫床。客機上衛星數據傳輸功能因“省錢”而未全部開啟,以及“疑似飛行方向”之一的印度安達曼方向,部分雷達竟因“省電”關機,也都給人以“不專業”的感覺。

   但也有人指出,此次失聯航班的飛行軌跡,業已大大超出馬來西亞力所能及的範圍,而航空客運歷來較為安全,馬來西亞當局和馬航在突如其來的變故面前不知所措,也並不足奇,過多作“陰謀論”揣摩,恐怕對找出真相並無裨益。

   一種觀點認為,搜救過程中,美國、澳大利亞等國表現得更高效、更專業,而其它一些國家則顯得“有力使不上”,發揮不了預期的作用。這種說法在客觀上有一定道理,但也不應苛責:由於馬方的失誤,最初的定位點如今看來並非客機最後失蹤的地點,大多數國家的搜救力量一開始就被誤導投錯了方向;由於搜救範圍實在太大,大多數參與國的船只、飛機要麼不具備相應能力,要麼來不及如此大範圍反覆“轉場”,而在幾個重點搜索地區都部署了海外基地和艦艇、飛機的美國,就顯得輕車熟路,何況美、澳等國在裝備上有優勢。

   此外,不少論客評判中西媒體的表現,認為中國媒體和媒體人“過於業餘且狗血”,這種批評同樣有一定道理。失聯之初,不少媒體人,尤其一些急於搶新聞的媒體官微,在自身采編力量未到位的情況下盲目相信微博消息,屢屢發布“生命力”以小時甚至分鐘計的“段子式新聞”,不僅客觀上混淆了視聽,而且影響了媒體的公信力。在採訪乘客家屬過程中,不少媒體人“代入感”過強,一方面屢屢出現因急於搶鏡頭而遭家屬反感的情況,另一方面,某些不專業、不恰當地“代入”,誤導了部分家屬,給他們不切實際的期望,或誘使他們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以及某些不恰當、不合時宜的煽情橋段,都是這種不專業的表現。

   但在這方面,被推崇的西方媒體也並不完美;各種不靠譜的斷語、推理和被誤導的報道,在這些媒體上同樣層出不窮。它們“調頭快”的關鍵,是第一時間掌握了諸如國際刑警組織、羅·羅公司、海事衛星組織等的權威信息,也有馬國內部人士向其爆料,從而每每能夠倒逼馬方吐露實情(如指出飛機上兩個自動聯繫系統是先後失效的,從而說明飛機並非瞬間失控)。真正專業的,是寧可晚些也要發布負責任數據、信息的羅·羅公司、海事衛星組織等。

   離真相還有多遠

   到本刊截稿時,參與搜救MH370客機的國家已達27個,搜救範圍更擴大到歐、亞、非、大洋四洲的陸地和海域,但人們在經歷一次次燃起希望、又一次次失望的反覆後沮喪地發現,真相仿佛不是越來越近,而是越來越遠了。

  法新社表示,對澳大利亞西海岸的“兩塊疑似殘骸”發現不要抱太大希望,理由是“人們對一星期前中國衛星的發現記憶猶新,當初大家以為這次總算找到了,結果卻是空歡喜”,建議“此時此刻,不妨更多一些耐心,等待確實的消息”。這種說法看似冷酷,實則很有道理。

   從此次搜救的過程應能看出,在權威數據、信息出台前,過多“業餘福爾摩斯”式的推理,很少能切中肯綮,相反,可能給關注者構成更多誤導,並令乘員家屬情緒更加激動、失控。而這些數據、信息的獲得,需要更多的時間和耐心。

   客機失事的高發階段,是起飛和降落,航線巡航過程中事故發生率很小,但一旦發生,調查和搜索就格外艱難。法航447航班(空客A330機型)在2009年發生的“6·1”空難,正式調查結果直到2011年7月29日才出台;華航611航班(波音747機型)2002年的“5·25”空難,初步認定結果是2006年,至今仍留有許多疑點。相對於上述事故,此次MH370的失聯,顯得更複雜、頭緒更多、信息更分散蔓延。

   1999年埃及航空從紐約飛開羅的990航班在大西洋墜毀,美方解密黑匣子後懷疑是飛行員自殺,埃方卻不承認。MH370的完整真相,恐怕離我們也還很遠。

  作者系加拿大《環球華報》社論主筆 來源:南風窗日期:2014-03-28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