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
中國新時期的反貧困戰略 | |
http://www.CRNTT.com 2014-06-16 10:56:55 |
4.鄉村貧困問題已經得到了極大緩解,而城鎮貧困問題卻會日益突出,非貧困的農村人口可能變成貧困的城鎮人口。 伴隨農村承包責任制的推行和農村勞動力到非農領域就業的大規模化,農村居民收入保持了持續大幅增長勢頭,加上近十年來奉行“少取、多予”的惠農政策,免稅、補貼加社會保障制度的普及,鄉村貧困問題確實得到了極大緩解。然而,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鎮轉移後,卻可能成為城鎮新增貧困人口的主要來源,因為這部分進城務工人員的收入普遍偏低,要承擔起較鄉村更為昂貴的城鎮生活成本絕非易事;而年輕一代的城市人也可能因房價與其他生活成本的持續攀升而陷入貧困狀態。 5.物質貧困問題在快速化解,而精神貧困問題卻越來越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物質貧困的化解並不意味著精神貧困問題在同步緩和。事實上,精神文化生活的匱乏,艱苦奮鬥和自力更生的式微,公益責任和互助意識的弱化,再加上政策歧視與社會排斥的客觀存在,既導致了整個社會價值多元化和以自利為追求目標的取向,也帶來了公眾對社會公平的認可度偏低、不安全感與焦慮情緒蔓延等。所有這些,均顯示了當前社會的精神貧困問題值得高度重視。因此,國家的反貧困戰略不僅要繼續向物質貧困宣戰,同時還要向精神貧困宣戰。 面對已經發生深刻變化的貧困現象,新時期的反貧困戰略亦需要與時俱進。 切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還需要更科學的統籌規劃,並盡快完善各種制度安排 文章提出,第一,應當在提供公正、有效的制度供給上下大功夫。在中國經濟已經具備日益雄厚實力的條件下,新時期的貧困問題及其解決程度將越來越取決於相關制度安排的公正與有效。為此,有必要全面評估現行制度安排與政策措施,而推進城鄉一體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建設、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並確保分配正義、促進區域之間與群體之間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促進平等就業、實現同工同酬、提高公共資源的扶貧與濟貧精准度、建立扶貧退出機制、盡快消除一切制度安排或政策中的歧視現象,無疑應當成為新時期反貧困戰略的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應當優先考慮的部分。只有確保相關制度供給的公正與有效,才能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問題。 第二,必須充分調動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不斷壯大反貧困的物質基礎。反貧困離不開相應的物質基礎,不僅需要有相應的政策引領,還迫切需要有合理的機制來利用公共資源撬動社會資源與市場資源。如果能夠形成公共資源、社會資源、市場資源三種資源並舉,做到在公共資源的牽引下各顯其長、各施其能,則反貧困的效果將會更加明顯。當務之急是要強化社會資源的動員機制,充分利用稅收優惠、購買服務等方式,助推社會資源參與反貧困;同時,為市場資源投向反貧困領域設計更加合理的牽引政策,包括合理規劃產業布局、細化稅收優惠政策、明確金融政策支持等,以便為市場主體參與反貧困提供行動指南和穩定預期。還應當為市場主體、社會組織乃至個人參與反貧困行動建立相應的褒獎機制。 第三,需要多管齊下,真正形成立體型的反貧困新格局。根據針對貧困地區與困難家庭的調查,新時期的反貧困需要的是立體型的應對機制。因此,除了加大資金投入、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等外,還特別需要產業扶貧、金融扶貧、技術扶貧、信息扶貧、教育扶貧、就業扶貧、文化扶貧、減災扶貧、醫療扶貧,等等。特別是在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中,更要盡快形成立體型的反貧困新格局。用普惠性政策解決普遍性問題,用個性化服務解決特殊性問題,雙層並行、多管齊下,應當成為新時期實施反貧困戰略的基本取向。如果確立了立體型的反貧困格局,就能夠為各界、各方參與反貧困提供更加適宜的途徑,進而廣泛調動各種資源,共同促進中國貧困問題得到解決。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