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
評“燕京學堂”計劃:置北大自身傳統於何地? | |
http://www.CRNTT.com 2014-07-01 14:56:48 |
燕京大學本是美國長老會、美以美會等新教教會,將原有幾所教會大學合併之後、於1919年創辦的私立大學,1926年從北京城內遷到海淀新建的校園,也就是現在的燕園。1952年院系調整,燕京大學被撤銷,資產由政府接管,各專業分別並入其他高校,而原來位於沙灘等地的北京大學,這時便遷至原燕京大學的校址。燕京大學被撤銷後,雖然其文科、理科部分教師和學生被調入新成立的北大,但這絕不代表兩校合併。北大雖遷入燕園校舍,但在教育理念、辦學方針等精神層面並沒有自覺地吸納燕大的傳統,也更談不上傳承其精神。 我們不妨看看燕京的校訓——“因真理、得自由、以服務”(Freedom Through Truth For Service),這是當年的校長司徒雷登與其他教授一起商定的。前六字典出《約翰福音》8:32。耶穌對信奉他的人說:“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自由。”真理者,基督教真理也;自由者,基督教救贖也。校訓後三字出自《馬太福音》20:28。耶穌說:“人子來不是要受人服侍,而是要服侍人。”這些取自新約的關鍵詞句,在校訓中可以表達兩重含義。從世俗意義理解,學生可通過求知,洞悉真理,獲得心靈自由,最終服務於社會。若嚴格按照宗教意義理解,則其含義為:通過領悟宗教教義,得身心的解脫與拯救,以虔誠侍奉神和教會。燕京大學最初本是以培養神職人員為目的的教會大學,校訓中浸潤著基督教精神,毫不奇怪。 北大並無正式的校訓。西南聯大的校訓為“剛毅堅卓”,但那是三校共同提出,非北大所獨有。根據蔡元培的文章而總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八個字,雖不是校訓,但能很好地概括北大的學術傳統。而北大對於中國近現代歷史最重要的貢獻,恐怕依然是提出了“科學與民主”的口號。蔡元培的提法,以及對“德先生”和“賽先生”的呼喚,應可以概括北大的治學精神和社會關懷。 重複這些歷史常識,只想說明:北大自北大,燕京自燕京。本為獨立的兩校,只不過因不可抗拒的歷史原因,燕京和其他教會大學已從中國大陸消失。北大之於燕京,只是居其地,而未嘗攝其魂。北大接管的是燕園校舍,但北大的五四精神和燕京的基督教情懷是不可能並行不悖的。一位校史專家說過:“北大有義務維護燕京大學的建築,卻沒有義務延續燕京大學的精神。”真可謂一語中的。 如今新創辦的北京大學“燕京學堂”,名字已嵌入“燕京”二字,宗旨之一又是承接“百年燕園”的教育理念(其實燕園的歷史不足百年),這顯然在借助“燕京大學”這個文化符號以及這個符號中所包含的象徵意義與精神能量。但問題是,北大的正規教學和學術機構,使用“燕京”(包括英文Yenching)這個有獨立傳統和特殊內涵的字眼,是否妥當?當擇定機構名稱時,是否也應考慮燕京大學的歷史以及燕京校友的感受?反過來,站在北大的立場上,貿然啟用“燕京”的字樣,不知置北大自身傳統於何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在確定機構名稱時,校方本應充分考慮北大與昔日燕京大學之間的微妙關係,才能對兩校的歷史予以真正的尊重。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