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撥浪鼓何以在中國經久不衰?

http://www.CRNTT.com   2014-12-18 14:21:19  


小小撥浪鼓,歷史越千年
 
撥浪鼓誕生:戰國時期的打擊樂器

  據考古發現,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有疑為鼓的器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座建鼓,很類似今天的腰鼓,也很像一只未裝雙耳的巨大撥浪鼓。戰國時期的一種“架鼓”,鼓身極扁,兩面蒙鼓皮,類似現代“大鼓書”說唱藝人所用的鼓。這些鼓的出現,被認為是撥浪鼓產生的基礎。

  撥浪鼓在不同地區,或被稱作波浪鼓、播郎鼓、搖咕咚、小鼓等,但其形態最早是出自戰國時一種叫做“鞀”(táo)的打擊樂器。鞀的兩側綴有兩枚彈丸,搖動時自擊發聲,但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因此無法產生準確、複雜的鼓點。《周禮·春宮·小師》上有“掌教鼓、鞀、柷、敔、簫、管、弦、歌”的記載,可見在當時撥浪鼓是與簫管弦等並列的樂器。 

  發展至宋代的撥浪鼓,除了作為禮樂之用,流入民間就演變成了頗受歡迎的兒童玩具,流行於甘肅卓尼,雲南省中甸、維西、麗江,四川鹽源和北方廣大地區。南宋蘇漢臣所作《五瑞圖》中,五童子或戴面具、或塗面,其中一人雙手各持一件撥浪鼓,鼓面彩繪花紋,鼓身還銅鑲小花,十分精致美觀。 

  普遍而言,撥浪鼓主體是一面小鼓,鼓下有柄,兩側掛著兩枚彈丸,轉動鼓柄彈丸被甩起擊鼓發聲。鼓身是木或竹制,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紙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撥浪鼓最為典型。當然現代工業玩具中已停止了撥浪鼓的生產,原因是雙耳彈丸如玻璃珠、酸棗核等,極容易被兒童吞食造成危險。但塑料制成的撥浪鼓,在農村及中小城鎮仍然有市場。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