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撥浪鼓何以在中國經久不衰?

http://www.CRNTT.com   2014-12-18 14:21:19  


 
撥浪鼓搖出的“義烏精神”

  創建於1982年的浙江義烏中國小商品城,今天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發市場,產品出口200多個國家和地區。撥浪鼓則被認為是義烏市場的象徵,在義烏國際商貿城門口,矗立著手拿撥浪鼓的挑貨郎銅像,在廿三裡街道還有撥浪鼓市民廣場。義烏人尊重撥浪鼓,始於300年前當地的“雞毛換糖”。

  據《義烏縣志》記載,清乾隆、道光年間,將近年關時農民就肩挑自制的糖餅、姜糖,手搖撥浪鼓,走街串巷和人家換殺雞宰鴨拔下的雞毛鴨毛。好的雞毛鴨毛做成雞毛撣子賣,差的就當肥料。當時貨郎的“裝備”有2個籮筐、2個山貨盒、1個撥浪鼓和1根扁擔,盒子裝糖餅,籮筐裝雞毛鴨毛。後來貨郎不再收雞毛鴨毛,擔子裡的東西變成了各種日用小百貨,但搖撥浪鼓攬客的方式一直延續著。

  此次李克強總理獲贈的兩只撥浪鼓,是從經營戶中征集而來。舊的撥浪鼓本來的主人已80多歲,自1960年代初就拿著它走街串巷,做小生意。新鼓是由浙江工藝美術大師萬少君和徒弟用大紅酸枝配羊皮制成。有意思的是,舊的撥浪鼓為1顆珠子,新鼓則有2顆。義烏商城負責人解釋,它們分別象徵著義烏市場的過去和現在:過去是實體市場一條腿走路,現在有了線上線下兩條腿。

  這只新撥浪鼓直徑10厘米、厚度4.8厘米,鼓身雕刻著四只形態各異的鵝,以及“咏鵝”兩字。“‘咏鵝’取自唐代詩人駱賓王的《咏鵝》,因為駱賓王的故鄉廿三裡是義烏撥浪鼓文化的發源地,浮萍則寓意幸福、平安。”萬少君說。

  (資料來源:新華社、大連日報、澎湃新聞網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