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中評智庫:日韓經貿戰的意涵與影響

http://www.CRNTT.com   2019-09-14 00:10:38  


在全球經濟相互依賴下,加徵關稅或切斷供應鏈將造成本國消費者與產業利益的受損,屬於不理性行為。
  中評社香港9月14日電/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羅慶生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9月號發表專文《新型態“經貿戰爭”與“全球治理”的解構》,作者認為:在美國特朗普總統對中國發動貿易戰、科技戰的示範下,一種新型態的“經貿戰爭”開始擴散。最明顯的表徵,是日本不滿韓國清算二戰舊帳,對韓國高科技產業的供應鏈予以設限,甚至必要時斷供。這個媒體稱之為“日韓貿易戰”的事件看似小打小鬧,但後續的影響卻可能很嚴重。這並非指韓、日間若相互報復可能引起全球供應鏈的混亂與重組,而是更宏觀的關注到一種重構國際秩序的新衝突模式已經啟動。日本雖操作經貿工具,但處理的並非貿易爭端,而是“非貿易領域”的意志衝突。如果各大國也競相效法,那麼經貿工具就將取代以往的軍事武力,成為政治施壓的主要工具。如此,過去20年間透過“全球治理”結構所形成的全球化秩序,就可能被這種新型態的“經貿戰爭”所解構。文章內容如下:

  一、傳統“軍事武力”的政治施壓

  回顧歷史,自17世紀《西伐里亞和約》(Peace of Westphalia)簽署,現代主權國家出現以來,軍事武力就一直是政治施壓的主要工具。強國如果對特定國家政策不滿,先表態施壓,不接受就下“哀的美敦書”,提出時限,並將軍隊拉到邊境;時間一到,再不接受就開打。戰爭於是被著名的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茲(Carl von Clausewitz)定義為:戰爭是迫使敵人服從我們意志的暴力行為(War therefore is an act of violence to compel our opponent to fulfill our will)。

  這種情況當然容易引起各國相互間的武力報復,或者尋求大國保護以及爭取結盟的連鎖反應。不衹歐洲本身在18、19世紀戰爭不斷,並且以示範作用向亞洲與美洲擴散。明治維新後尋求“脫亞入歐”的日本,同樣是當時學得最到位的國家;918事變攻佔東北、77事變攻佔北平,都依此程序。這種政治施壓模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達到頂峰。

  二戰後聯合國成立,希望透過各國合作避免戰爭,但受到冷戰格局限制功能不彰。一直到冷戰結束,美國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強國,才在美國主導以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努力下,透過國際法與實踐,使戰爭非法化。現在,衹有自衛,以及聯合國授權的戰爭才是合法。大國如果自恃武力強大,對另一個主權國家發動戰爭,就會受到安理會“全體打一個”的集體安全機制的制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