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中評智庫:俄烏危機啟示與中國應對

http://www.CRNTT.com   2022-05-15 00:05:07  


 
  第一,冷戰結束後美維持歐洲冷戰體系和與俄對抗政策。蘇聯解體,東歐劇變,1945年建立的雅爾塔體系(即美蘇分別領導的東西方陣營並行並存)瓦解後,世界範圍的冷戰便告終結。在獨領風騷,大行霸道的勝利之餘,美國卻感到另一種風險將至——共同敵人的消失會導致其同盟體系的合法性降低。作為具有“兩洋戰略”優勢的霸權國家,美必須在大西洋/歐洲和太平洋/亞洲兩翼找到新的對手,大家對於近30年來美國在亞太地區一再炮製和渲染“中國威脅論”的歷史軌跡應該瞭然於胸。美在歐洲方向策略也同出一轍,即通過打造莫斯科的敵手形象,繼續控制歐洲安全的主導權,消除任何歐陸強國崛起所形成的挑戰。早在20世紀50年代,時任北約秘書長的英國將軍哈斯廷斯·伊斯梅曾明確將該組織的目的歸納為“壓制德國,引入美國,排斥俄羅斯”('To keep the Germans down, the Americans in and the Russians out')。②冷戰結束後,這一信條似可改寫為讓“德國崛起,俄羅斯入場,美國離局”('To keep the Germans go up, Russians somewhat in and Americans on the way out'),畢竟俄支持德國統一後,俄德關係曾大為改善,俄還加入北約針對前蘇東國家的“和平夥伴計劃”,一度與北約聯合開展軍事演習並先後四次申請加入北約。後來的事實表明,美國不僅不會輕易退局,反而利用數次“東擴”,將一大批波蘭、匈牙利、捷克等波羅的海、中東歐和巴爾幹地區國家拉入北約,同時一再將俄羅斯拒之門外,最終達到“一箭三雕”的目的,即在戰略上進一步擠壓俄安全空間,在戰術上獲得抵近投放先進武器系統及兵力,在環境上塑造出“聽美國話,跟美國跑”的中東歐群體。正是基於上述美對歐分而治之的大戰略效應,俄羅斯自然無法擺脫成為北約“靶敵”的厄運,俄歐關係終因從屬於俄美關係而難有根本轉圜。

  第二,俄與西方經濟關係的結構性缺陷及其不平等、非對稱問題。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轉型經歷巨大震蕩,寡頭資本內外勾結,控制國家主要資源,形成生產和經營壟斷,導致產業結構性失衡和技術創新能力滯後。國家對外經濟競爭力僅限於資源能源、軍工、航空航天等少數領域,不僅長期處於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而且易受外部因素的干擾和衝擊。這也造成俄歐之間、俄美之間金融、投資、技術服務領域存在明顯的“中心”“邊緣”位差。普京執政以來雖勵精圖治,對寡頭資本進行嚴厲打擊,但尚未帶領國家經濟走出一條全面創新和可持續發展之路。“落後就要挨打”,經濟上缺乏足夠實力和系統性反制手段,自然無法對周邊國家和外部世界產生較大的吸引力,也難以擺脫受制於強者的被動局面。面對西方世界一再羞辱、打壓,俄選擇以烏克蘭為目標,用軍事手段對之加以清算,固然彰顯其奮力抗爭的頑強意志,卻也暴露其運用外交、經濟威懾的辦法相對有限。③反觀美國和西方,總能憑藉其雄厚實力,採用外交、經濟等成本較低、國際接受度高的方式推進目標。它們對此次俄烏衝突採取不直接出兵的策略,而是不斷添油加火地推升緊張局勢。同時也應看到,儘管美西方祭出空前規模的對俄制裁殺器,但一方面有避免直接參戰導致局勢完全失控的原因,另一方面,發戰爭橫財和進一步削弱俄經濟才是美西方行為的底層邏輯。戰事總要結束,國力終究要靠發展來改善和提升。對於俄羅斯而言,下一步“重整河山”的成敗關鍵在於加快自我改革和自主發展,持續增強經濟實力,開闢對外經濟合作的新空間,破解西方敵視和圍困長期化帶來的困境。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