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評論文章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灣社會群體結構演變與特殊群體

http://www.CRNTT.com   2023-05-07 00:21:25  


在大陸求學返回的台生,成為台灣社會又一個新的社會群體。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閩南師範大學兩岸一家親研究院名譽院長王建民教授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4月號發表專文《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台灣社會群體結構演變與特殊群體現象〔1〕》,作者認為:台灣是一個以漢族為主體的移民社會。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台灣社會出現不同的族群或群體,還有不同歷史時期不受關注的不少特殊少數社會群體。不同族群或社會群體有著不同的社會心理特徵與複雜的兩岸情感。我們常常習慣性用所謂四大族群觀察台灣社會結構,其實是不完全準確的,需要從微觀層面瞭解與觀察台灣社會特殊群體現象,進而全面、歷史地認識台灣社會群體結構的特殊性與複雜性。文章內容如下:

  一、“原、閩、客、外”四大族群及人口變動

  談到台灣社會結構尤其是社會群體結構問題,常常以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與原住民等四大族群來分類與描述。日本侵占與殖民統治台灣之前,台灣社會結構在清政府治理下主要由原住民與大陸移民即福建人與廣東人(閩粵人)構成,並無四大族群問題。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台灣社會結構的族群構成,以台灣人(原住民與大陸移民)與日本人組成,但主體仍是以漢人與原住民為主體的中國人(台灣人)。台灣人開始分為閩南人、客家人與原住民。依據1928年“台灣總督官房調查課”公布的“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閩南人主要來源是漳州與泉州籍移台人口,分別占屏東平原總人口(包括原住民)的27.84%與15.35%,合計為43.19%,客家人口占21.2%以上。1944年,台灣人口總數為650萬人,78%是閩南人,客家人占15%;日本人37萬人,原住民(高山族)約15萬人〔2〕。抗戰勝利後,台灣光復,日本人幾乎全部被遣返,台灣族群結構發生新變化。1945年,閩南人占85%,客家人占13.5%,原住民占1.5%。到了1950年代,由於國民黨政府遷台及大陸軍民大量移入,台灣社會群體結構發生重大變化,逐漸形成所謂的本省人、外省人、客家人與原住民等四大族群。

  經過幾十年發展,台灣族群結構有了新變化,現在又有了一個新的住民群體(陸配與外籍配偶及其子女),同時原四大族群結構比例也有了變化。目前閩南人占總人口的72%,外省人占13%,客家人占11%,原住民占3%,新住民占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