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群體性事件敲響警鐘

http://www.CRNTT.com   2009-01-12 08:39:25  


 
    群衆利益訴求反饋不暢 

  那麽,爲何一些老百姓要選擇如此極端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聲音?其實很簡單而又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他們找不到常規的說話渠道。”毛壽龍這樣理解。在他看來,群體性事件發生的根本性原因在于“個人無法找到協商機制和利益維護機制”。 

  有關研究表明,群體性事件往往直接起源于群衆利益被侵害。毛壽龍就認爲,群體性事件凸顯出來,是因爲“中國這一階段也是産權、利益關係不明確的階段”。在他看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包括土地等在內的財産“越來越值錢”,但財産的産權、利益關係不明確的局面未能得到根本性的改變,侵害群衆利益的事情時有發生。 

  對于改革開放以來群體性事件的流變,最早提出“潜規則”一說的知名學者吳思也有獨到的看法。他認爲,群體性事件是在調整利益邊界。“以前的爭執主要發生在稅費的邊界上,後來取消農業稅,基層政府更缺錢了,于是重點轉向土地伸手。農民的土地産權邊界一向模糊,最近幾年群體性事件很多是圍繞著土地權益。這種收益沒說不是農民的,但也一直沒說是農民的。這種模糊地帶最容易出事。” 

  王長江認爲,多數群體性事件的爆發,儘管有偶然性因素,但根本上還在于群衆利益訴求遭遇體制性遲鈍,“其合理訴求的表達、反饋渠道不暢,長期得不到地方政府黨政部門的有效回應,以致幹群矛盾、商民矛盾持續累積,最終釀成衝突和對抗。” 

    中央開始垂訓“縣官” 

  當然,有些轉變正在地方官員的層面悄然發生。 

  對于河北省元氏縣縣委書記李義增來說,2008年冬天,他的“學習任務”非常緊。11月17日,他剛剛結束全國縣委書記大輪訓,又被要求參加河北省黨校的幹部研討班,李義增說自己最近的“學習任務”一個接著一個。 

  不僅李義增一個人很忙,11月份,全國2000多個縣委書記都很忙。按中共中央要求,從11月10日起,用二十多天的時間,對全國近兩千名縣黨委書記進行一次集中培訓。李義增說,這次學習內容不僅有中央文件,還有經濟管理、基層治理和突發事件應對等實際操作。 

  正是因爲群體性事件矛頭往往指向與群衆有直接利益衝突的基層政府。在此背景下,迅速提高基層領導幹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避免新一輪與群衆利益相關的改革政策在基層被虛化、异化,已經成爲中央高層越來越重視的一件事。 

  王長江對此深有同感,他認爲群體性事件的發生不分地域不受經濟條件所限,已經具有極强的普遍性,所以急需中央對地方官員“垂訓”改變思想。 

  毛壽龍也認爲群體性事件頻發已經敲響警鐘,“隨著我國經濟深度轉型,社會階層逐漸分化、利益主體日益多元,因分配不公、利益調整失當引發群體性衝突,已經威脅到和諧社會的構建和基層政權的穩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