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 | |
地方政府賣地償債的衝動需被遏制 | |
http://www.CRNTT.com 2010-07-02 07:59:32 |
上海證券報發表復旦大學金融學博士陸志明文章表示,這一席話背後,除了反映開發商寄望於地方政府挽救其危難之外,也透露出了地方政府所面臨的償債壓力之大。從更深層次的角度剖析,地方政府,而非民間資本主導的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才是鑄就當前中國地方債務危機與樓市泡沫並存、並且相互不斷推進的根本。 從最基本的市場經濟理論來說,政府、企業與個人都是市場參與的主體。而要維護最為高效的市場充分競爭環境的實現,必須讓上述三者各司其職、合理協調。政府主導承擔市場監督者的角色,為市場形成良性競爭提供有利的外部環境,而企業與個人則作為市場的主要參與者來投資和消費。要是三者相互串位,彼此的市場定位與角色發生衝突,那麼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就會被打破,而市場效率也會下降。 文章稱,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地方政府逐漸取代民間資本成為發展市場經濟的主力,這一模式的出現並占據主導,源自對日韓等亞洲鄰國高速工業化進程的學習。不可否認,日韓等亞洲經濟體的快速工業化進程中,政府主導模式的確產生了極大的積極作用,三星、索尼等跨國企業的迅速崛起,無不與政府背後的支持密不可分。然而,在最近二十多年間,這種以依靠低端勞動力、政府幕後主導的出口導向型經濟模式,正遭遇內部經濟活力不足、外部貿易競爭環境惡化的內外交困局面。 而在外部亞洲神話陷入泥淖的同時,中國原本順風順水的地方政府主導型經濟發展模式也愈發困窘。地方政府債務規模不斷擴大就成了最為突出的問題。而受制於中央政府抑制樓市的政策,賣地收入這一地方主要財源越來越不確定,未來償債能力因此打了大問號。由此可能引發一系列對未來經濟可持續穩健增長的隱患,將對社會和諧發展造成較大衝擊。 |
【 第1頁 第2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