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北京為何不能“哥本哈根化”?

http://www.CRNTT.com   2010-12-31 09:53:25  


 
  投入如此大的資源方便汽車的使用,怎麼會不刺激市民買車?再看關於鼓勵使用自行車的措施,僅僅限於14款這一小段,所言不過是建些自行車租賃點而已。至於是否興建自行車專用道、對目前日益被侵占的自行車道如何保護,則只字不提。也難怪,北京的“雄心”不過是在2015年把自行車通勤率,維持在現有的18%的水平上;而其他世界一流城市(包括紐約)的自行車通勤率則年年提高。

  近幾周,我為了鼓吹“哥本哈根化”不停地寫文章,但發現沒有任何人呼應,我竟是在孤軍奮戰!我又開了微博鼓吹,一般百姓的反響略好些,但仍有許多人(包括一些見多識廣、受了良好教育的人)說我小題大作,或稱自行車不適合中國國情。我1994年離開北京時,自行車還是主要交通工具。怎麼十幾年就不適合國情了呢?

  作為一個在北京度過了生命的頭33年的地道北京人,我已經認不得自己的故鄉。同樣,北京也認不得我,乃至許多人把我看成“外國人”,把我的想法看成是“外國想法”。這短短16年的變化,戲劇般的展示了錯誤的公共政策,如何塑造了錯誤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而這些錯誤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又如何強化錯誤的公共政策。

工業化並不改變“馬切提恒值”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古城。所謂古城,就是步行城市。意大利的城市學家馬切提(Cesare Marchetti)曾提出“馬切提恒值”(Marchetti’sconstant)的概念:人作為領土動物,日常活動有一天然的疆界。這個疆界就是每日大致一小時的“旅行預算”。有研究顯示,即使是被終身囚禁的犯人,如果有充足的放風機會和空間,每天也就在空地里走一個小時左右。這一原則,規定了人類的日常活動範圍,也規定了城市的範圍。

  假設原始人步行速度是每小時5公裡,白天出去,晚上回到自己的洞穴,那麼他的活動半徑就是2.5公裡,相當於20平方公裡的“領土”。這也大致是一個村子的最大空間範圍(包括周圍日常耕種的農地)。城市也是如此,只不過人口更集中些。在步行時代,幾乎沒有城市直徑會超過5公裡(半徑2.5公裡)。

  北京是步行時代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城牆周長24公裡,大致四邊每邊平均6公裡,似乎超出“馬切提恒值”的限度。不過,北京的中央有個紫禁城,是皇家禁地。故宮的城牆周長3公裡,護城河的就更長了。北京舊城南北中軸線,故宮就占去三分之一的長度;且明清時代北京人口超過百萬,各城區自成一統。除去故宮護城河圍起來的地區,絕大多數北京人的日常活動空間,都在半個小時的單程距離之內。可見,在北京這種以政治行政權力構造的大城市,雖然可以略微超出“馬切提恒值”,但最終還是逃不出“馬切提恒值”的制約。根據這一理論,二環以內的舊城區,基本可以作為步行城市而運轉。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