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陳寅恪的紅妝研究與致命的“傳統”

http://www.CRNTT.com   2011-02-19 10:49:37  


 
  第二次留學德國期間,由江西省教育司公費資助,但因時局動蕩,資助難有保障,生活著實困苦。陳寅恪三女兒陳美延回憶:“經濟來源斷絕,父親仍堅持學習。每天一早買少量最便宜的面包,即去圖書館度過一天,常常整日沒正式進餐。”

  當時留學國外,很多人專為學術而學術,對碩士、博士學位並不在意。傅斯年歐洲7年求學,回國時只留下幾本筆記。陳寅恪國外留學多年也是未拿半個學位,為讀書而讀書不用學位裝點門面欺世盜名,直至現在仍是美談。

  教授

  “教授的教授”在戰爭中顛沛流離

  1925年秋,清華國學研究院成立。王國維、梁啟超、趙元任先後受聘。1926年8月,自德回國的陳寅恪告別長達16年的海外游學生涯,抵達清華園,清華國學研究院迎來“四大導師”的最後一位。時年陳寅恪僅37歲。但僅一年後,王國維投昆明湖自盡。陳寅恪教授作為他的同事與好友撰寫了碑銘,是為學術史上不朽的《清華大學王觀堂先生紀念碑銘》,碑文抒發思想自由之真諦,“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自此成為學人道德文章的至高追求。

  不過,隨著王國維跳湖自盡,梁啟超隨後病逝,趙元任準備出國講學,清華國學研究院唯剩陳寅恪苦苦支撐。1929年7月,盛極一時的清華國學研究院宣布解散,僅存4年,徒留後人惋惜追憶。

  國學研究院解散後,陳寅恪轉而為清華大學歷史、中文兩系合聘教授。他講課時不僅本校學生和外校學生來旁聽,就是清華本校教授朱自清、吳宓與劉文典等也常來旁聽,“教授的教授”自此流傳。

  這幾年,陳寅恪享受到生命中難得的幾年舒心生活,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北平的淪陷,讓事業家庭兩順的陳寅恪開始顛沛流離的轉徙生活。陳寅恪和妻子共育三女:長女流求、次女小彭、三女美延。全家從北京出發,幾經輾轉,來到昆明,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臨時合作組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授課。

  1939年春,牛津大學擬聘請陳寅恪為漢學教授,並授予英國皇家學會研究員職稱。陳寅恪不習慣昆明高原氣候,時常鬧病,便於暑假離開昆明經河內到香港,準備全家赴英倫,但因旅費難以籌集及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遺憾未能成行。

  此後,陳寅恪在廣西大學授課期間,曾冒被轟炸的危險經湖南衡陽到粵北石坪,在遷至該地的中山大學講學數日。他應該不會想到,這只是自己與這所大學緣分的剛剛開始。

  講課

  “書上有的不講”

  戰後,陳寅恪複到清華大學教書,直到1948年底離開。其間,他也曾去英國醫治眼疾,卻是無功而返。此後,眼疾伴他終生,生命後期幾乎雙眼失明。天意弄人,正在學術高峰期的陳寅恪只能帶著目難明視的痛苦鑽研學術、傳道育人。

  1949年1月16日,陳寅恪抵達廣州,住進嶺南大學西南區52號,開始在嶺南長達20年的生活,彼時,解放戰爭仍在繼續,廣州尚未解放。國民黨赴台灣前曾有“搶運學人”計劃,對身在廣州的陳寅恪自是念念不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