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阿拉伯之春”緣何走向“嚴冬”

http://www.CRNTT.com   2011-06-14 11:35:30  


 
  “阿拉伯之春”之所以走向“阿拉伯嚴冬”,一個最直接的原因也許在於“阿拉伯之春”本身根本就不存在,它不過是包括阿拉伯世界民眾與媒體在內的世界所杜撰的一個政治神話。“阿拉伯之春”之所以是一個神話,其根源在於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阿拉伯之春”的神話忽略了阿拉伯世界的異質性。阿拉伯世界雖然在民族、語言、宗教等方面具有共性,並導致阿拉伯世界的社會政治思潮與運動具有地區性、跨國性的特點;但阿拉伯世界各國因地緣、部族、教派等因素的影響,又存在巨大的異質性,因此導致阿拉伯國家在社會結構和國家內聚力方面具有巨大的差異性。所謂的“阿拉伯之春”之所以發端於突尼斯和埃及,與其長期受歐洲影響,市民社會和中產階層相對成熟有著重要的關係,其較強的民族凝聚力能夠保障其國家不致在政治變革中走向內戰或分裂。但在利比亞、也門、巴林、叙利亞等目前局勢動蕩的國家,盤根錯節的部族、教派矛盾導致國家認同與民族凝聚力異常脆弱,並極易在政治變革中滑向部族與教派衝突,甚至走向內戰。

  其次,“阿拉伯之春”的神話忽略了中東政治的固有矛盾。中東政治的最大特點之一在於其矛盾的聯動性。以叙利亞為例,它幾乎可以說與中東的一切問題都存在著複雜的聯繫:它因戈蘭高地問題成為阿以衝突和中東和平進程的重要一方;它因與黎巴嫩的特殊關係,以及充當伊朗與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哈馬斯的聯繫橋梁而成為“新月地帶”的地緣政治樞紐;它作為俄羅斯在中東的唯一盟友可以撬動美俄關係;它還是土耳其擴大在阿拉伯世界影響所倚重的力量。這也正是西方在叙利亞政策上猶豫不決的原因所在。

  最後,“阿拉伯之春”的神話高估了西方的掌控能力。在北約短期內仍難以在利比亞抽身之際,西方對也門局勢的日益惡化以及可能由此波及沙特引發海灣動蕩,進而加劇能源危機,已經盡顯捉襟見肘的被動。在多數阿拉伯國家經濟因局勢動蕩回天乏力之際,奧巴馬中東新政中對埃及、突尼斯數十億美元的援助,對於其經濟困境而言無疑是杯水車薪。目前的事態表明,無論是北約的炸彈,還是美國的援助,都難以延續所謂的“阿拉伯之春”,而如何度過漫長的“阿拉伯嚴冬”也許應該成為美國和西方嚴肅對待的問題,但結果恐怕還是難以逃避由阿拉伯民族獨自面對“阿拉伯嚴冬”的歷史宿命。

  作者: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副所長劉中民 來源:東方早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