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 |
楊開煌:兩岸啟動政治接觸設想 | |
http://www.CRNTT.com 2011-10-14 00:07:37 |
從互信層面來看:兩岸在ECFA簽訂之後,兩岸交流、互動的質與量都大幅、快速提升,是以兩岸之間的事務也大大增加,以兩岸現今兩會的互動模式,肯定是緩不濟急,對民眾急切之務,衙門處理牛步化,必然招來民怨,則將影響兩岸人民對兩岸改善關係的期待,而避免的方法是兩岸的主事單位,人員、公文書、電話、傳真均可以直接往來,熱線交涉,提昇辦事效率,有效舒解民怨。 但是這種直線往來的作為,可以解決問題其實只是常識而已,關鍵除了因為在於兩岸的政治定位不明確,互動關係沒有規範,以致於不得不以繞路的方式解決問題,一旦兩岸關係邁入“一國一府,互為特區”的政治設計之後,兩岸官方就可以直接往來,則上述的現象,理應有效舒緩;然而法律規定無論多麼細緻,都不可能概括全部的可能性,因此在法律沒有規範,或是規範不足之處,就需要兩岸官方本乎立法之初衷,妥善處理,以期建立互信,從而可以面對兩岸更複雜的難題。兩岸間初步的“互信”,可以很世俗化地被定義為“我相信對方在此一情況下,會做什麼回應,而不會做什麼回應”;再進一步的“互信”我們可以說“互信是我們相信對方的作為是誠意的、善意的,而不是惡意的、算計的”;最高的“互信”我們以為是相互體諒對方,給予理解,給予方便。 “互信”的建立和積累當然是一個長期互動的過程。也可以是由易而難,循序漸進,逐步增量的過程。因為兩岸互信是一個集體名詞,一個集合概念,由易而難地排列的話,可以包括了:經濟互信、文化互信、行政互信、政治互信、外交互信、軍事互信等,所謂“由易而難”,一方面是從兩岸當局可以妥協的程度,一方面也可以從人民得益的感受為判準。 以目前的發展來看,兩岸經濟互信已經簽訂了制度性的合作框架,因此經濟方面,已經可以步向制度化的發展,這是肯定有利於經濟互信深化,特別是兩岸將在兩會的架構下建立兩岸經濟委員會的話,就有可能逐步提昇彼此的互信。 其次是“文化互信”,這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為“文化”的概念是寬泛而不具體,“文化互信”最核心、最具體的表現,就是價值共享,印象正面。現今兩岸之間,由於實行不同的制度,經歷不同“國家”歷程,所以兩岸人民的價值觀存在相當的差距,加上兩岸當局以往的相互醜化和仇視的教育,以至兩岸人民的相互印象十分負面,開放交流以來,由於種種因素彼此的相互印象並沒有真正改善,而兩岸當局所謂的“文化交流”亦多重在表演、比賽等精緻文化的互動而忽視了普羅文化的分享和認識,在兩岸大交流之後,開始出現語詞的借用和生活的模仿,特別是兩岸大學生的交換,學習,必然有助於增加兩岸人民的相互理解,從而有助於兩岸人民改變的相互印象,如果兩岸可以進一步在文化價值的共享,文化精神的繼承,文化遺產的開發,文化創新的努力等方面,建立有效的機制和規範,配合目前的大交流,開創新認同,增強彼此的社會互信。 |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