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 
任劍濤:現代國家建構的文化根基

http://www.CRNTT.com   2011-11-28 14:51:12  


 
主持人:謝謝任老師激情四射的演講,下面是互動時間。

  網友1:您談這些國家的現代文明沒有提俄國,你認為俄國文化轉型是什麼樣的?未來有沒有大的歐洲聯盟,在基督教文明和俄國文明、美利堅文明中形成一種新的國家樣式,對整個人類文明的意義在哪裡?謝謝。

  任劍濤:謝謝你的問題,非常精彩。我沒有分析俄國是因為我把俄國的類型歸結為中國類型。中國大部分思想也是拯救全人類,只不過不是宗教形式,而俄羅斯是用了東正教這宗教形態,轉化為後來俄羅斯的史學思想。從這點來講,俄國有類型上的特殊性。但因為我歸結的三種類型主要是促使傳統文化和傳統文化的激發,俄羅斯在共產主義政權建立起來後,文化傳統遭到了毀滅性打擊,國家根本就無意去激活傳統文化,在這個意義上不符合我分析框架的需要,所以我就捨棄了,是一個不得已的捨棄。我有一點跟你有不同的想法,我不認為一個人分析政治問題採取政治行動是一種內在精神的外化,而是一種生活習性的自然流露,我們在專斷的政治氛圍裡生活太久了,我們必定要把以這種專斷的政治生活為不同的精神理念拿來當做自給,堅持某種理念的內在精神,所以你的信念決定行動。在我的講解裡我特別強調的是信念和行動的交互作用,有效的行動強化你的信念,無效的行動弱化你的信念,但信念並不單純決定你的行動。謝謝。

  網友2:任老師,從我們目前了解的文化,中國強調倫理、關係,西方強調個體、強調個人權利,相對而言我們是一個複雜的網絡式的比較大的結構,沒有專業的強勢個體性,從西方的政治結構來說,比如說三權,您個人說價值的外化和我們強調倫理和關係能否有一個真正的融合?我們國家的這種建構能否套用西方無論是對的或不對的是否有真正意義上的判斷和價值?

  任劍濤:謝謝你的問題,問題很好。嚴格說來我不太同意最後文化融合為一,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因為涉及到統一的世界文化的前提,文化對各個民族來說是有特點的,我寧願採取羅馬的萬民法與民族法的多元性或者兩層性。東方文化跟西方文化溝通或者俄羅斯文化跟美國文化溝通,或者西方個體文化跟我們的集體文化溝通形成的可能是嶄新的中國文化,美國人如果跟我們溝通會優化它的文化,因為族群生活情態的差異有個別特色,這是文化差異性作為文化發展張力的一種必要。如果文化都統一了,那就完了。

  另外可能需要跟您商榷的是,您認為中國文化是網絡文化、人情文化,我認為並非如此,中國人的個體文化發達,只是不成為主流文化,“各自打掃門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極度自私的個人文化,從小悅悅這個事件上就可以體現來,中國文化並非是一種人情文化、網絡文化,那是自我美化的。第二,在高雅文化的角度,孟子強調的"吾養吾浩然之氣……至大至剛”“壁立千仞”,這哪是網絡文化?不是。所以文化內部具有張力,不要看到只是某種特定的文化。如果不出意外,《讀書》12期會發表我的一篇評論《在文明形態史觀中的儒學與現代性》,我在這篇文章中批評了儒學研究的現在傾向,動不動就把文化作為一種類型,文化類型學把文化的內在張力統統抹掉了,中國文化儒、士、道有內在張力,個體文化與集體文化都有內在張力,不斷的是文化有綿延和變形,有生命力的表現,如果統一或者僵化時,拿出某種文化對峙別人文化,那這種文化的活力就完蛋了,不太可以我也不支持融合成一種新文化。 

  網友3:任老師您好,第一個問題,張博樹在《中國批判》中提到中國新的社會結構和社會文化根基,他反對秋風的觀點,提出建立一種關於中國的文化和中國的哲學人類學,一種建立在康德基礎上的中國的哲學,同時又提出不是建立在抽象的原則上,而是共同的生活基礎上,中國和全世界生活的共同性之上,您對這個觀點作何評論?

  任劍濤:我不太贊成張博樹的觀點,我強調的是從基本人的角度出發來建立起康德現代政治原則、權力哲學,我是支持他的,但說有一種共同的生活經驗其實是拒絕了威廉姆斯的一種說法,我們對政治生活要有一種厚的論證,薄的論證是把傳統歷史文化給捨棄了,歷史文化傳統最關鍵的是我們預設看作障礙時,我們要捨棄它,所以張博樹結論裡的預設受到了我指責的歷史學意識形態的影響,我們把古代文化進行意識形態文化重造時我們能夠發現,它可以跟康德的解釋是一致的,因為中國古代也是眾人的,人文主義是我們的傳統,專制主義是它的政治力量,通過開放性解釋就可以化解張博樹的預設解釋。但我也不太支持秋風那種強勢的,一定要把憲政主義說成是儒家的,我強調儒家是多面體,儒學裡有非常多的路向,不要只解釋為憲政主義的路向,但儒教之所以厲害在於它有張力,把這種張力凸顯出來有利於推動憲政因素拿來就行了,這是厚的解釋,但如果過了就變成偏執性解釋。

  中國人以文化來說明憲政前景是黯淡還是光明的,這種路徑是今天晚上我要批評的路子,是否光明在於:第一,中國人逐漸明確的個人政治理念會怎樣,第二政治博弈和權利交換會有什麼結果,第三中國現代發展的內外部環境會不會有一個重大變化。如果這個條件是適宜的,我不認為中國的憲政前景是黯淡的,因為綿延了兩百年歷史的頑強的憲政奮鬥,就可以看到這種理念對於我們政治生活影響的深度和廣度,這是清除不了的,這是力量所在,也是前景和希望所在。謝謝。

  來源:騰訊評論“燕山大講堂”2011年11月24日17:14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