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法案正名或助民進黨擺脫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2-03-20 08:19:29  


 
  對此“天大的誤會”,民進黨兩岸小組成員趕快出來進行澄清。其中陳其邁聲稱,改變該法案名稱是為了去敏感化,不要以意識形態來解讀。因為《中國人投資管理條列》草案在第一波中資開放時因受到國民黨杯葛而被擋下,為了去敏感性,才將之正面為《兩岸投資條例》草案,但只針對這個草案,並非擴大通用。 

  未來名稱、內容都會修正,盼能順利立法。兩岸小組的多數成員也認為,為降低政治敏感度及改變外界對民進黨“逢中必反”的印象,不但應開放對岸來台的投資項目,凡是屬於屬低敏感性產業的冶金、木工等製造業等,只要提出完整報告,應可鬆綁;但公共工程、電信業等應禁止。而且也應在法案用語方面表達善意。小組成員之一的管碧玲也指出,兩岸小組會議會討論將這個草案的名稱修改為“兩岸”,這只是個案,不可能成為通案。她還強調指出,如果民進黨要將對“中國”的稱呼,改為“中國大陸”或是“兩岸”,“那民進黨就要解散了”。   

  或許,陳其邁的說法,是澄清了民進黨“立委”兩岸小組此次作為的真正原因及動機;而管碧玲的說法,也將“個案”與“通例”嚴格地區隔了開來。因此,不必對此過於樂觀,但也適宜從中看到某些變化,畢竟民進黨已能懂得對大陸事務進行靈活調適。倘若有某些有利因素發生催化作用,“量變”就總能會催發“質變”,推動民進黨遠離《台獨黨綱》。

  其實,回顧民進黨及其前身的“黨外”的發展史,民進黨在早期還是能較為正確看待兩岸關係的。實際上,當時執政的中國國民黨持抱“國共不兩立”的僵硬立場,既反獨又反共。而“黨外”及後來的民進黨在反對國民黨的專制統治時,也就抱著“敵人的敵人有可能是朋友”的心態,對對岸抱有好感。尤其是在推動國民黨政權開放大陸老兵返鄉探親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甚至還有民進黨員以個人名義設立服務站,為老兵返鄉提供周到細緻的服務。當大陸發生重大自然災害尤其是華東水災時,也有不少民進黨人積極捐資獻物,表現了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感情。由於當時國民黨政權與民進黨的主要矛盾,是專制與反專制,人治與爭人權的矛盾,也就將民進黨要搞“台獨”的矛盾掩蓋了起來。因此,當時的民進黨人對大陸的稱呼,雖然沒有跟隨國民黨稱之為“中國大陸”,卻也沒有直接將之稱為“中國”,而是採用“中共”較多。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