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為法案正名或助民進黨擺脫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2-03-20 08:19:29  


 
  而在此時,大陸方面也是抱持“凡是被敵人打擊的政治勢力就是朋友”的心態,對台灣地區的“黨內”及後來發展為民進黨的反抗國民黨政權的鬥爭,抱有同情態度。因此,在“中壢事件”及“美麗島事件”等一系列政治衝突事件發生時,大陸地區的媒體都是將之當作是“反抗國民黨反動政權運動”的正面事跡來報道。

  但在李登輝召開“國是會議”,廢除《戡亂時期動員條例》,實行“總統”直選之後,民進黨“爭人權,爭民主”的口號已經失焦,原來被掩蓋的“台獨”目標就上升為主要矛盾。民進黨通過了《台獨黨綱》,將其主要奮鬥目標訂定為“台獨建國”,因而就將對岸稱為“中國”,因而就連由民進黨內的“知陸派”陳忠信所建立的民進黨內主管及研究大陸事務的二級機構,也稱為“中國事務部”。

  但在陳水扁上台後,民進黨為了與其“四不一沒有”相適應,曾有所調適,在一些公開發言之上使用了“中國大陸”或“中共”的詞彙。另外,在“修憲”及修訂《兩岸關係條例》時,也不敢拿掉“國家統一前”這一重要詞句。但在上海“APEC”時,唐家璿聲稱“中共已成為歷史名詞”,時任民進黨秘書長的吳乃仁也就樂得“奉陪”,翌日即簽發了黨內指引文件,指令黨內各部門的涉陸文件、文書,一律將對岸稱為“中國”。這比陳水扁提出“台灣中國,一邊一國”還早了好幾個月。

  但今次民進黨“立委”兩岸小組將“中國”正名為“兩岸”的作為,並非等於是民進黨要“撥亂反正”,糾正吳乃仁的所為。其一、這並非是民進黨的政黨行為,而是民進黨“立委”兩岸小組在創制法律草案過程中的調適行為,其在黨內的地位還低於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其二、這只是為了因應民進黨黨團向“立法院”提交的法案,避免再次遭受國民黨黨團的杯葛,使之容易獲得通過而作出的靈活調適,因而只是個案,而非整體性的通例。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