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22歲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國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1:44:10  


 
  對於許多媒體“一夜解題”的報道,劉路也給予了糾正。他說,“那個時候,中南大學本科生一夜時間破解了一道國際數學難題的消息傳得沸沸揚揚,我再次說明,我沒有這樣神,不是一夜破解,從接觸到最終找到方法,用了兩個月的時間。”“我怕事情被扭曲了,在接觸這個問題時,我就有意識地思考如何才能破解它,並不是一夜就破解了這個猜想。”這也如一位長期從事數學教學的老師佟偉東所言,劉路能破解西塔潘猜想,是因為他具有“長考”(圍棋術語,長時間思索後才下一著棋)的品質,“能對感興趣的事物長時間思考,不功利,最終獲得‘頓悟’的可能。”

  綜上,劉路能夠解決難題,靠的是自己平時深厚的積累,用的是科學訓練的邏輯思維,當然,不可或缺的是劉路自己的確在數學上很有天賦,並且有很強的獨立思考的能力。而學術上的創新並不等於妄想,其實是大膽地假設,小心地理性地有邏輯的論證。而不是隨便提出個大膽的想法,然後聲稱按照自己自創的方法解決了,這就是典型的自說自話了,沒有任何公信力,所以有人稱之為“科學妄想狂”。

  由此可見,儘管劉路的確在應試教育中並不是佼佼者,儘管他的許多知識都來自自學,但是他的知識體系是系統的也是現代的。但是“民科”不同,大部分“民科”並沒有系統的知識儲備,許多人在自己的“課題”中往往用的是自創的詞語,更有不少人號稱運用的是中國的哲學體系,在西方的科學之外另辟蹊徑,抵抗西方“學術霸權”。

  其二:劉路的題目冷門;“民科”選擇的則多是小學生也能讀懂的題面。

  不少研究數學的人此前也沒有聽過西塔潘猜想,而劉路也是在學習反推數學的過程中偶爾看到這個難題,因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說,劉路並不是衝著這個問題來的,並無功利之心。而“民科”選擇得最多的就是哥德巴赫猜想和四色定理了,對於前者,任何人只要知道了偶素、奇數、素數等概念好像就能看懂題目進行驗證,對於後者,只要不是色盲也能看明白題目,所以很多人覺得這是“零門檻”的,便“各出奇招”了。“民科”幾乎沒有可能去證明西塔潘猜想,RT 22、WKL 0等等專業術語能讓普通人一頭霧水。

  因此“民科”最大的短板其實在於沒有系統的科學知識體系,往往在建空中樓閣

  上文提到了愛因斯坦,其實他有著非常系統的學習,他曾經進入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學習了整整四年的物理。

  而在國內,數學家華羅庚也被一些人視作“民科”的翹楚。因為他在成名前只有初中文化。不過實際上,華羅庚自強不息,系統地學習了高中和大學低年級全部數學課程。到清華工作後,他又花了一年半時間將數學系課程全部學完。

  而許多“民科”一上來就想要解決世界級的難題,卻沒有扎實的學科基礎,這就好像是準備在空中建樓閣。所以,“民科”沒有進入大學學習過或者學歷低並不能成為被詬病的理由,最大的問題在於,他們是否構建了系統的現代科學知識體系,畢竟,萬丈高樓平地起。

  同時,現代科學體系是很長很長一段時間,很多偉大的科學家智慧的結晶,許多知識都被反覆驗證過,而數學框架和大量反覆的實驗保證了其真理性。“民科”脫離了“巨人的肩膀”,另建一座大廈,也缺乏可靠的研究方法。這樣能成功嗎?就算有零星的發明,又是否能夠變為人類智慧的結晶,為科學的發展、人類的進步做貢獻呢?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