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22歲教授昭示“民科”才是中國未來?

http://www.CRNTT.com   2012-03-23 11:44:10  


 
  和“民科”們同時代的人掌控著主流學術資源,也妨礙著學術創新

  如今大部分高校的中堅力量和實權者其實和大部分“民科”都生於同一個時代。從1957年的反右運動算起,中國的學界產生了長達20年的斷代。而如今掌握著學術資源的基本就是恢復高考後頭三年參加高考的“新三屆”們。其實他們中的許多人也被時代賦予了“民科”思維”,並且這樣的思維阻礙了今天的學術創新和人才培養。

  早年的社會經驗讓他們往往很貪戀權力和資源,而在學術上他們的根基也不是那麼牢靠。早年在底層的混跡雖然使他們具有了很強的處理俗務的運作能力,但他們常常也自覺不自覺地把學術俗務化。同時,他們的“大躍進”思維也體現在迷信核心刊物,喜歡去做各種大項目上。常常被詬病的學術體制具體起來就是他們所組成的。(參考:應星:且看今日學界“新父”之朽敗,《文史縱橫》,2009年第四期)

  倘若導師自己都缺乏科學精神,又如何去帶好學生呢?這樣體制下很難培養出具有科學精神的人才。科普記者方玄昌曾經講過,一位中科大少年班的數學博士一度看了網絡上一位“山西老農”的發言後對能夠根據地震雲預測地震深信不疑。對於一種“超科學”的理論,起碼的質疑精神是一個博士應該具備的。

  其實,中國的數學尖子並不是自身欠缺什麼,而是缺少機會,缺少一流數學家熏陶和指導。要成為一流的大師,一般情況下就要跟國際一流的導師去做。其它學科也同理。可是他們的導師們卻往往不是真正的導師,而更喜歡“老板”的角色,讓學生成自己的免費勞動力。

  因此,中國的學術界,體制有問題,而在關鍵的“人”上,更有問題。

  劉路身上最為可貴的是科學精神,這種精神不管“民科”還是“官科”都缺乏

  竺可楨在1935年的一次演講中指出:“中國近30年來所提倡的科學救國,只看重西方科學所帶來的物質文明,卻忽略了培養科學成果的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應該:只問是非,不計利害,真正阻礙中國科學精神的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倫理至上和實用思維。”這段77年前的話在今天也是成立的。不管是“民科”也好,還是中國的大學也罷,都缺乏真正的科學精神。

  倫理至上和功利主義讓學界的論資排輩現象嚴重,讓學術往往屈從與權威和權貴,獨立性盡失。

  劉路論證猜想源於自己對數學的熱愛,思想自由、不受束縛,同時,劉路具備理性與實證精神。所以,在劉路身上,體現著中國學術界的希望。

  □ 結 語

  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成為科學家,但是大多數人都能學習科學精神。劉路的故事告訴我們,不管“民科”還是官科,很多號稱搞科學的,其實都缺乏這最基本的科學精神。當然,這也是時代的糟粕所致。

  (本文來源:騰訊評論《今日話題》2012年3月23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