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食品安全也搞“一國兩制”?

http://www.CRNTT.com   2012-06-25 11:23:48  


 
供港食品安全奇跡怎發生

  2012年06月25日08:10華商網-華商報 王學進 時評作者

  6月21日,香港食物及衛生局局長周一岳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在供港食物方面,國家質檢總局、廣東省都做了很多工作,現在供港食品的安全率達到了99.999%,這在全世界都是很難得的。如果這方面能應用到國家的內銷方面,也可以對內地的食品安全問題有所幫助。(6月24日《廣州日報》)同是一國之民,吃的同是五穀雜糧、雞鴨魚肉,何以港人吃得那麼放心,內地人吃得如此提心吊膽?一是監管主體非常明確,由質檢部門一管到底,區別於內地的分段監管、多頭管理模式;二是自上世紀60年代開通“三趟快車”至今,政府一直加大供港食品的生產繁殖、銷售環節及檢驗檢疫的投入;三是供港食品均是集約化生產,雖然投入大,但價格高,企業有利可圖。

  那麼,這套供港食品模式能否複制到內地來呢?正如周局長表達的良好願望那樣,期待供港食品模式應用到內銷,促進內地的食品安全。這也是當初開通“三趟快車”的初衷之一,利用香港連接內地和國際社會的地緣優勢,發揮其“南風窗”效應,透過香港市場,讓國內食品業掌握國際的食物監管和品質要求,從而持續提升國內的食物品質。遺憾的是,半個世紀過去,“南風窗”效應並未得到體現。

  對此,諸多論者認為,供港食品這套體制很難在內地複制,是因為其總體需求不大,內地不計成本、搞現代化集約生產便能保證供給,加上港澳有著相對完備的法治背景和監管體系。而內地市場太廣闊,加上監管體制不健全,企業和商家法制意識淡漠,如搬用供港食品模式,會增加生產和監管成本,而這一成本將會體現在市場上,由消費者承擔。分析不無道理。但複制不現實,借鑒則完全可以。

  一是建立獨立的監管王國。2006年5月,特區政府成立了食物安全中心,由香港食物環境衛生署管轄。中心的職權很大,服務範圍廣泛,包括食品的進口管制及出口驗證、屠宰房及食用動物監察及食物風險管理及評估等。事實證明,此種“集中模式”比內地的“分段監管”和“多頭管理”更有效。

  二是政府一定要加大食品安全方面的投入,包括發展食品集約化所需資金、建立一支專業的食品監管隊伍、增加改善檢驗檢疫設備、對企業用於改善生產條件的投入予以補償等。以國家現有的經濟實力,以政府補償形式彌補食品企業增加的生產和監管成本並非難事。

  供港食品模式並非“他山之石”,而是自己創造出來的成功經驗,沒理由不借鑒應用到內地的食品生產和監管上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