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日本在中國的真實存在

http://www.CRNTT.com   2012-10-07 09:10:37  


 
  今年1月,在日本的“井井有條”的拍攝現場——在國內則將是“混亂不堪”的——她第一時間挑選了照片。事後證明這是一個錯誤。當她回國後要求更換一張時,出人意料地,一向表現得謙恭有禮的日本攝影師被激怒了,拒絕更換,質問她為何不講信用,並表示不再合作。

  在本尼迪克特的《菊與刀》中,中國文化和日本文化被區別對待。在亨廷頓《文明的衝突》中,中國與日本也被劃作兩個完全不同的文明。

  日本在中國的文化存在更多地意味著潛在的價值數十億美元的生意。在日本國內,皮卡丘形象版權價值每年高達1000億日元。2006年,日本的動漫產業市場的總規模已經達到2兆多日元,占日本GDP的十個百分點以上,已經成為日本第三大產業。如果中國少年購買《皮卡丘》正版遊戲軟件的比率與日本持平,那麼它在中國的銷售量就會達到驚人的1500萬套。對於日本文化產業來說,知識產權保護水平終將達到國際水準的中國將是一個不窮盡的金礦。

  可是中國動漫界能不能取得像日本一樣的成就呢?這是普通年輕人劉靖瑤也明白的道理:“我們跟日本人不一樣。”

“令人困惑”和“不確定性”

  日本社會是穩定的,中國則在急遽變化。僅僅在三十多年前,情況還恰恰相反,當時日本充滿朝氣,中國則沉落到死寂之中。十幾年來,日本人心目中的新英雄總是傳統的武士道精神的繼承者:不知二戰已經結束而在菲律賓叢林中堅持游擊30年的陸軍少尉小野田寬郎、保險推銷女王柴田和子和一匹名叫烏拉拉的屢敗屢戰的賽馬,他們看上去就像是一回事。而中國英雄則是張朝陽、春樹、李宇春,他們完全不同,惟一的共同點是在這個難以捉摸的時代裡取得了成功。

  在現代化之旅中,中國的旅行箱中裝著什麼?恰如小野千重子所言,日本人該如何理解今日中國?

  日本企業在中國的發展遠遠不如它們1970年代在歐美發展得那麼順暢。從1992年八佰伴百貨進駐上海浦東開始,日本零售商大批進入中國。伊藤洋華堂、永旺、伊勢丹、三越等均在1996年前後渡海試水,但十年來,以八佰伴的破產為標誌,日本零售商的中國冒險並不成功。巔峰時期,伊都錦在中國的生產基地和百貨商店達到26家之多,但到了2007年8月,伊都錦商廈在青島的門店正式閉店,伊都錦隨後結束在華全部百貨業務。更早些時候,在日資格外青睞的上海,日本零售業巨頭伊藤忠株式會社參與投資的和之百貨開業不到半年便停業調整。

  日企固然在中國獲得利潤與發展,比較起來卻遠不如歐美公司生氣勃勃。中科院的一份問卷調查顯示,當待遇相當的條件下,在日企工作的中國員工更傾向於選擇歐美企業——中國的年輕人願意像歐美人那樣在寬鬆自由的環境中發揮潛力,而不願像日本同事那樣忠誠、信義地接受終身雇傭。

  在大學裡,一般學生們對谷歌中國、微軟中國的商業領袖的名字如數家珍,可是索尼在中國的頭兒,是誰呢?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這個得到美國網絡公司的搜索引擎上去查一查才行。

  與美國企業在中國順風順水甚至時常獲得道義上的肯定相比,最近8年來,日本企業多次陷入了泥沼。2000年後,東芝筆記本事件、三菱帕傑羅事件、豐田霸道廣告事件等幾次日企危機,引發了媒體的大量批評。從日本人珠海集體嫖妓事件到三菱東京UFJ深圳支行一日籍科長毆打中國籍部下事件,一次又一次,歷史問題微妙地總是會折射到日企與中國民眾的關係上面。

  馬立誠在2002年發表《對日新思維》,立刻遭到了“鋪天蓋地的攻擊”,網民們稱其為“漢奸”,甚至將其文章與汪精衛1938年的《艶電》並列。有人把辱罵的話寫在寄來的信封上,“讓沿途的人看”。作者的地址被公布出來。一個被他認為“惡搞”的行動是,有人在網上造出了一個鳳凰衛視的播出畫面,屏幕上女主播在播報新聞,下方則添加了一條滾動字幕:“本台評論員馬立誠今日在香港中環被愛國青年痛毆。”

  在2007年4月溫家寶總理訪問日本的“融冰之旅”後,馬立誠才感覺到“受到的攻擊明顯減輕”。

  2004年和2005年,反日情緒正熾,2005年4月導致了上海、北京等城市發生大規模反日示威。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