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秦曉:以改革應對新時期的調整

http://www.CRNTT.com   2012-10-25 08:07:31  


 
  秦曉:

  對於中國經濟長期趨勢的爭議的實質,不是速度,而是一個體制問題。經濟增長的終極目標是什麼?是改善民眾的福利,而不是以巨大的經濟、社會、環境成本獲取高速度。原來的速度表面上很高,實際上代價很大:第一,造成經濟和社會失衡、環境惡化;第二,質量差,效益低。

  談到中國發展速度的高低,不能回避傳統增長模式的弊端。若不解決發展模式問題,那麼即使維持高速度也並非好事。而實現了模式轉換,速度低一點也是利好,因為質量可以替代速度。一個高質量的、可持續的6%-7%的GDP增長率顯然要比一個低質量的、失衡的10%要好。

  《財經》:

  一旦將付出的代價考慮進去,原來的高速增長就不那麼光彩耀目了。

  秦曉:

  如果代價太高的話,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中國傳統增長模式賴以生存的一些基礎性因素已經發生或正在發生重大的變化。從供給面看,人口紅利的高儲蓄提供的充裕、廉價資本,城鎮化提供的無限、廉價的勞動力已走到拐點;從需求方面看,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使全球經濟從“黃金的十年”跌入“衰退的十年”,全球“再平衡”,包括政府的“國際收支平衡”,銀行、企業、家庭的“去杠杆化”,都對外部需求形成制約。因此,中國原有的以投資、出口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將難以為繼。

  在逐步失去外部因素支持的同時,中國傳統經濟增長模式的內生問題也到了難以承載的程度。這主要表現為:第一,速度高但質量低,規模大但結構失衡,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浪費,城鄉、地區、貧富之間收入之間差距拉大。第二,社會公平、公正缺失,公共產品供給短缺。壟斷、價格管制、國企與民企的不同待遇扭曲了市場的價格體系、導致資源錯配、造成不公平競爭,同時也形成了特殊的利益集團,設租、尋租和腐敗成為社會的普遍現象。

  《財經》:

  儘管中央政府一再重申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但實際上並沒有實質性改變。隨著最近各省政府公布的未來計劃投資總額預計超過20萬億人民幣,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很可能得到強化。

  秦曉:

  這是政府主導體制的必然結果。這種體制有一種內在動力,在理念上也有吸引力,另外也與激勵機制有關。

  市場機制首先是價格問題,其次是市場主導、還是政府主導?如果價格對了,企業會理性地判斷該不該投資。但現在價格改革並沒有完成,要素價格市場化仍是一個有待解決的問題。改革開放初期,中國資本稀缺,勞動力是豐富的,所以要素價格和稅收體制都應傾向於資本,而不傾向於勞動力;傾向於重化工業,而不傾向於服務業。到了工業化的中後期,這種體制的問題就顯現出來,如投資過熱、消費不足、就業壓力、收入分配不均等。

  《財經》:

  原來導致要素價格扭曲的條件都發生了變化,即使說以前那種類似“東亞模式”的做法有其合理性,現在也已經難以為繼,應該改變了。

  秦曉

  “東亞模式”的特征主要是政府主導,通過稅收、貨幣價格的管制發展有前景的產業,帶動經濟發展。“東亞模式”在創造經濟奇跡的同時,也暴露了其內生的問題:一是扭曲價格導致資源錯配;二是政府主導產生官商勾結,最為嚴重的是形成了權力和資本結合的特殊利益集團。1998年爆發的亞洲金融危機宣告了“東亞模式”的終結,東亞國家先後實現了轉型。而在中國,這仍是一個有待認識和解決的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