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余華:現實更加荒誕不經 文學高於現實是不可能的

http://www.CRNTT.com   2013-08-08 14:43:19  


 
  餘華:我兩年前去美國,我的編輯說美國一年只出兩萬多本新書,中國現在出到30多萬種。金融危機以後,美國大量書店倒閉,出版社馬上縮小出版的規模來度過危機,而中國根本不管有沒有危機,仍然大規模出版。再舉個例子,中國的一本文學書賣到2萬多本就算暢銷書,哈金說在美國他的一本書賣到7萬多册,也不算是暢銷書。在美國一本書賣到2萬册是很容易的,因為他們一年出版的書並不多,而中國出版的書太多,相互就抵消了。

  中國的文化產業,它不是孤立的,和我們的市場環境關係密切。中國的文化體制是三十多年以來變化最少的那一塊,仍然是國家控制,不管新聞還是出版。私營文化公司想出書,只能去拿書號……我們的文化體制是畸性的。

  我2003年去美國的時候,《紐約時報》有個記者的抄襲事件,引發了總編和副總編的辭職。這在美國是大事件,因為涉及到信譽問題。這次《十個詞匯裡的中國》英文版出版時,我在紐約,以前《紐約時報》約我寫文章的評論版編輯來看我,說美國的《新共和》周刊想約她寫個書評,知道她和我很熟悉以後就不讓她寫了,因為他們要獨立的書評。《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些全國性的大報紙,有一篇很好的評論,即使這個作者是第一次出版的一本書,精裝本也可以多賣幾千册。在中國,書評不可能對書的銷售起到實質的影響。我們報紙上的書評大多不是和友誼有關,就是和金錢有關;我們的很多銷售排行榜也是假的,是可以花錢刷榜的。

  南都周刊:看到一種說法,《第七天》走的路子是國外特別喜歡的路子,說您是摸准了不想再“討好”國內的讀者了。

  餘華:這樣的聲音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他們以前說《活著》《許三觀賣血記》是寫給外國人看的,《兄弟》出版後又說《兄弟》是寫給外國人看的。去年年底人民大學有一個關於茨威格的會議,我去參加了,來了很多人大的學生,他們對我很熱情。站在一旁的德國歌德學院北京分院的院長,他來到中國不久,他告訴我,他到北京後經常聽到有人說我的小說是寫給外國人讀的,他看到很多大學生拿著我的書,他說他知道中國的讀者喜歡我的書了。雖然我在二十多個國家出版了小說,在其中一些國家也受到歡迎,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讀者像中國的讀者那樣熱情地關注我。《第七天》剛剛出版,我需要更長的時間了解中國讀者對這本書的看法,國外還沒有出版,我不清楚。

  南都周刊:對於大家永遠都會拿你的新作和《活著》比,你怎麼看?

  餘華:去年是《活著》發表出版後二十年,仍然印刷了四十一萬册,這些年來每年三四十萬册的印數。我很清楚,如果沒有 《活著》的話,《兄弟》出版時不會受到這麼多的關注,《第七天》也不會受到這麼多的關注,當然也不會受到這麼多的批評。所以讀者總是習慣拿我的新作和《活著》比較,現在我也習慣他們這樣的比較了。

  記者:易小荷 2013-08-07 09:44

  (餘華簡介:餘華,當代著名作家,浙江海鹽縣人,祖籍山東高唐縣。著有中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鮮血梅花》《一九八六年》《四月三日事件》《世事如煙》《難逃劫數》《河邊的錯誤》《古典愛情》《戰栗》等,長篇小說《在細雨中呼喊》《活著》《許三觀賣血記》《兄弟》,也寫了不少散文、隨筆、文論及音樂評論。)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