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亞洲民主(化)的吊詭

http://www.CRNTT.com   2014-10-08 10:01:23  


 
“反民主”的兩個面向
 
  “反民主”至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以“非民主”甚至是“反民主”的方式來追求民主;另一方面是追求民主的結果,使得民主本身所包括的價值流失。
 
  就追求民主的方式來說,政治鬥爭本身沒有問題,因為民主本來就是一種鬥爭形式。但如果只有鬥爭,沒有妥協,民主就會體現為“反民主”,也就是持續的鬥爭。在亞洲,民主往往處於不間斷的全天候的政治動員過程中,並且政治動員往往求助於階級、種族、民族、宗教等一切可能的因素。即使社會不存在這些因素,政治人物和激進知識分子也會把這些因素創造出來。這樣,民主化的過程演變成為泛政治動員。更危險的是,這種過度的政治動員往往把對抗“外敵”的方式(例如民族主義),用於對付其他社會群體(例如台灣的“本省人”和“外省人”、香港的“香港人”和“大陸人”的認同政治)。當然,在民主產生之後,這種現象同樣會繼續存在下去,出現“泛民主現象”。社會往往被高度政治化,政治沒有限度,民主沒有限度,可以進入任何社會領域。
 
  在社交媒體時代,過度的動員已經變得司空見慣。社交媒體擁有巨大的政治動員能力,能夠在短時間內動員起足夠的政治支持者、參與者和同情者。這很容易造成不尊重少數人、甚至不尊重大多數人的局面。“唯我獨尊”是社交媒體的主要特征。社交媒體本應讓人們更具包容性,因為人們可以聽到不同的聲音;但實際上剛好相反。社交媒體使得人們只選擇自己需要的信息,而不會去理會與自己不同的觀點。這樣,對民主追求者來說,民主不是眾多利益和價值的妥協,而是“我的價值的實現”。在這個過程,很容易把自己的價值無限道德化,而把別人的價值妖魔化,造成了一種“烏托邦主義”的局面。當然,民主的反對方也趨向於這麼做。這樣就很容易造成雙方的公開衝突,甚至暴力。歷史上,民主已經製造了無數的可歌可泣的英雄甚至烈士。這種情況今天仍然在繼續,社會媒體以其特有的速度和方式塑造著民主英雄。
 
  如果民主是通過“反民主”的方式爭取而來,所產生的民主體制也必然包含“反民主”的因素。為了反對而反對,已經成為亞洲民主的最主要特點。例如,亞洲民主制度設計的一大特點,就是無限度地限制掌權者的權力。這本身沒有錯,因為無限的權力會導致權力的濫用。亞洲的問題在於度。不難發現,亞洲民主往往體現為沒有人負責的政治治理結構。
 
  民主走向了反民主也表現在民主化之後,原來所追求的民主價值的消失。如前面所說,在亞洲,民主的過程往往也是把其他一切領域包括經濟、社會、文化等“民主化”的過程,造成了泛政治化。在一些地方,民主成為社會沉淪的根源,而非向上進步的動力。一些地方,民主的確是“典範”,但除了民主之外,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都被虛無化。
 
  反民主在經濟上表現得最為顯然。對大多數社會成員來說,無論什麼樣的政治體制,“討一個生活”是最為重要的。在民主化來臨的時候,很多人會成為支持者、參與者或者同情者,他們相信民主能夠為他們帶來這樣那樣的經濟好處。但結果往往不是這樣的。如果民主造成了經濟上的不進步,甚至惡化。人們最後必然對民主失望。
 
  在歐洲和其他一些地方,在很長時間裡,民主和資本主義同時進步。一方面,民主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資本主義的進步,例如法治的實施、社會的穩定、收入分配狀況的改善、社會政策的確立等。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也通過創造更多的財富和維持龐大的中產階級,幫助民主的可持續發展。西方從早期的原始資本主義轉型為後來的福利資本主義,這個過程並非資本本身發展的產物,而是包括民主化在內的政治改革的結果——民主使得資本主義“變好”。
 
  但在亞洲,民主搞得不好,就走向了反面。民主造成了社會的過度政治化,商業投資環境的惡化。很多附加值高的資本流出本土,去尋找投資環境較好的地方。民主一方面大大提高了資本的成本,另一方面並沒有為資本提供更好的政治環境。因此,亞洲一些新興民主往往走向廉價資本主義,也就是產業往附加值低的方向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