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亞洲民主(化)的吊詭

http://www.CRNTT.com   2014-10-08 10:01:23  


 
  資本歷來不想被政治控制。在全球化狀態下,政治也控制不了資本。一旦民主化影響了資本的運作,高質量的資本便會尋找海外市場,而低質量的資本無處可去,只能在內部發展。如果說在西方,民主提升了資本主義,造就了好的資本主義;在亞洲,民主在導致資本主義的沉淪,向“壞”的方向發展。最近台灣頻發的食品危機(例如地溝油等),是具有深刻的政治變遷背景的。
 
走向自己的反面
 
  亞洲民主運動的“反民主”性,也表現在人們所追求的民主價值觀,反而隨著民主化的到來而消失。民主不僅僅是動員和選舉。動員和選舉只是民主的工具,而非民主的價值。當民主使得社會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的時候,民主所包括的價值也會蕩然無存。這對中產階級來說尤其如此。在很多社會,中產階級往往是追求民主的主體,但中產階級所追求的價值,往往消失在民主化過程之中。在這一點上,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對歐洲的民主有深刻的反思(見前一周本欄文章)。他討論的是歐洲,但亞洲社會更是如此。
 
  這裡,最近德國的暢銷小說《看誰回來了》(Look Who’s Back)(台灣翻譯成《希特勒回來了》)值得人們閱讀和思考。這本書自2012年出版以來,已經成為德國歷史上最為暢銷的小說之一。希特勒是德國民主的產物,是被人民選舉上來的。為什麼希特勒被選舉上來?因為當時德國民主失敗,無法解決社會和經濟問題,希特勒幾乎成為當時德國社會很多階層的“救世主”。但希特勒上台之後,德國馬上就演變成為專制。今天,那麼多德國人開始“懷念”希特勒,和現在德國與歐洲經濟狀況的惡化有關,人們同樣希望“救世主”的出現。當經濟狀況惡化的時候,民粹主義式的民主的機會就來了,因為很多社會群體,包括年輕的理想主義者、失業者、學生、窮人,都會支持具有無限魅力的“救世主”的出現。《看誰回來了》描述的就是社交媒體是如何動員這些社會不滿要素的。不過,一旦“窮人”當道,民主必然走向專制。
 
  實際上,今天出現在很多亞洲社會包括香港和台灣在內的民主(化),也同樣面臨類似的問題。除了絕少數抱有政治理想主義的人物外,大多數民主運動的參與者,同樣也是對經濟狀況不滿和對自己前途感到渺茫,幻想著通過政治運動的方式,來改變這種情況而已。
 
  對這些社會的當權者來說,也可以看看當時的歐洲,是如何在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回歸正常民主的。這裡,不得不驚嘆於美國馬歇爾計劃的偉大。是馬歇爾計劃重振了歐洲經濟,為歐洲重新創造了一個龐大的中產階級。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一個貧窮的西歐有可能倒向當時的蘇聯集團。不管怎樣,當時的蘇聯是以“窮人的民主”(無產階級的民主)形式出現的,也受當時很多西歐國家知識分子,尤其是左派知識分子的支持。
 
  尋求質量民主仍然是亞洲最為艱巨的任務。如果找不到,民主永遠會成為政治麻煩的根源。一旦民主促成了經濟的淪落,本來已經是越來越小的中產階級,必然成為犧牲品。一旦窮人再次占據多數,民主也必然演變成為專制。這是歷史的鐵律,亞洲社會也很難逃避。
 
  來源:新加坡聯合早報2014年10月7日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