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 
龐中英:在印度言必稱中國

http://www.CRNTT.com   2015-03-06 10:14:14  


印度莫迪政府國安委副主席(左)與印度國防與安全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在交談。 圖片由作者提供
 
言必稱中國 

  印度人開口閉口就是“中國”。我是印度舉行的第17次亞洲安全會議(ASC)的唯一中國發言者(香港的沈旭輝教授因為私人原因沒有來參加,其論文摘要由一個印度人代讀),與會的中國人不算多,其中包括尼赫魯大學的中國留學生、駐新德里的中國官媒記者和中國大使館的外交官等。我們的同感就是“China”是印度發言者的“高頻詞”。 

  這突然讓我想到北京的某大學的某些師生,長期以來,開口閉口就是“北大”。其實,大多數中國人講話,開口閉口怕是根本想不到印度。中國人到“西天”(即古代印度)“取經”的時代早已過去了。 

  如果以“中國”(China)為“關鍵詞”,對這次會議提交的論文(少數發言者出於種種原因,包括知識產權保護的考慮,不提供論文)做一個檢索,就會輕易證明“中國”是印度戰略研究(國防研究、安全研究)學者的“關鍵詞的關鍵詞”。 

  印度人言必稱中國說明印度其實在學習中國,這正是中國對印度的影響,但印度人嘴上不承認這一點。“印度新上來的總理,他當了12年的首席部長,他採用的發展方式就是東亞的發展方式,招商引資,入口導向,基礎設施。他們現在提出來印度製造的口號,也是積極的招商引資,改進基礎設施,出口導向。”(林毅夫:在“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15年年會”的發言,2015年2月14日) 

印度的優勢 

  在西方主導的世界,尤其是來自美國的投資者,對印度經濟前景普遍看好。一些中國投資者也趨之若鶩。在外交政策領域,也看好印度。美國總統奧巴馬2015年1月對印度的訪問,被印度方面普遍評價為“十分成功”。 

  中國在1989年以後確定美國為中國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而印度今天也步中國後塵,把美國確立為印度外交政策的“重中之重”。舉辦這次會議的印度國防與安全研究研究院前院長、現在莫迪政府擔任國家安全副顧問的Arvind Gupta,在閉幕致辭中就明確這樣說。俄羅斯向來是印度真正的幾乎唯一的“戰略夥伴”,但印度轉向美國,俄羅斯還是很失望。 

   俄羅斯總統普京對此有緊迫感,怕印度徹底倒向美國。印度軍工合作若是主要依靠美國,則對俄羅斯損失巨大,必然影響俄羅斯與印度的狹義上的戰略夥伴關係。普京總統在美國總統奧巴馬之前於2014年12月11日訪問了印度,就想極力拉住印度。 

  作為西方人眼裡印度的對手,國人還是要正視印度的優勢: 

  一,印度人擅長外交。這一點中國人必須清楚。印度擅長玩“權力平衡”,對來自歐洲外交的傳統外交智慧和手腕(尤其是英國)得心應手。中國到了習近平時代,才正式宣布要搞“大國外交”了,印度外交早就是大國外交。中國在“韜光養晦”的時代(1989到2012),奉行的是謹小慎微的務實的經濟為主的外交。正因為外交為印度的長項,所以,我一直擔心,中國和印度的外交,中國可能吃虧。 

  二,印人能言善辯。前幾年,同樣是印度人的諾貝爾經濟學得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森 (Amartya Sen)寫了一本《能言善辯的印度人》(The Argumentative Indian 》,不過,這個印度人很有傲骨,也不善於投機,莫迪掌權後,不少海外印度精英,全球知名的學者紛紛回國出任部長,森教授據說也被邀請,但沒有回來。在能言善辯方面,中國人不是印度的對手。 

  三,印度不僅重視陸地,是陸上強權(continental power),而且重視海洋,強調海權(sea power)。中國僅僅是在最近才開始重視海洋,遲得一塌糊塗,幾乎追趕不上在海洋上擁有優勢的印度,更不用說對付“海洋強國”美國、日本、以及歐洲的傳統海洋強國(尤其是英國)。 

  四,儘管印度建國的歷史也就是70年,比起中國差遠了,但是卻形成了“強烈而持久的民族國家認同”。這次亞洲安全會議的主辦者發出的會議概念文件,就驕傲地提到這一點。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