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智庫雜誌:如何對抗“台獨”修正主義史觀

http://www.CRNTT.com   2015-11-01 00:04:23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時,許多日本軍人從收音機聽到天皇“玉音”的投降宣告,個個痛不欲生,抱怨失去獻軀機會而放聲大哭。盧永發他們這群整備兵卻“莫名其妙,是憂?是喜?一時失去了綁身的枷鎖,卻像也失去重心的感覺。不得不佩服日本忠君愛國教育的成功。”

  “神風特攻隊”的“預科練”是真正的“日本兵”。台籍“志願兵”在軍隊裡扮演的是“整備兵”的“軍夫”角色。盧永發的歷史回憶說明了台籍“志願兵”和“日本兵”心態根本不同。

  “皇軍或清國奴”

  有些台灣的“皇民派作家”指出:“日治時代的台灣人,可說是二等、甚至三等國民”,當時台灣籍志願兵“決心將生命奉獻日本,為的只是表現台灣人也有資格與日本人平起平坐,成為一等國民,根本沒有要侵犯中國或他國的意圖”。

  這些論點代表了“台獨”修正主義史觀”。日本在台灣徵“志願兵”,是在1942年太平洋戰爭情勢逆轉之後。在當時的國際情勢下,當“志願兵”真的可以不參加“侵犯中國”嗎?他們後來的遭遇又是如何?

  周婉窈主編的《台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並相關資料》收錄了一篇〈台灣人派遣海南島之始末〉,作者胡先德於1942年考入日本海軍陸戰隊,擔任通譯(日本海軍稱“通弁”,陸軍稱通譯),被派到海南島北黎戰區黃流附近的新街分遣隊。

  當時日軍無法控制海南島全局。在共產黨和國民黨游擊隊出沒的地區,一個村莊通常有三個村長,分別應付三方人馬。通弁的工作是協助日軍,搜集軍事情報、翻譯、審問戰俘、定期核發“良民證”。作戰時除擔任嚮導外,諸如開闢道路,構築兵捨,三餐應用,徵用人工或徵收物件,都由通弁透過村長向居民徵購,“價錢比市價便宜甚多,象徵性而已”。因此戰後,有許多通弁被當地居民打死或重傷。

  有一次,北黎戰區內的四更村附近,有共軍出沒。一名日本軍官帶隊前往掃蕩。因為戰術判斷錯誤,二、三十名共軍全部安全脫逃,無一受傷或被俘。該帶隊軍官惱羞成怒,命令士兵逐戶搜索,將村內男女老幼集中於村中空地,架起機關槍,擺出射殺姿勢。村民見狀驚惶哭叫,日軍所派村長抱住胡先德的大腿,哀求“救命”。胡先德向軍官求情:“村民無武力,無論皇軍或共軍來,只有服從,請嚴予命令今後多與皇軍合作,”該軍官嚴詞責問他:“你是皇軍或清國奴?”最後雖然沒有殺害村民,胡先德已經感受到日本軍官不信任台籍軍屬的潛在意識。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