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灣政黨輪替特點與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3-04-22 00:07:19  


 
  再通過一些數據來解讀,蔡英文2016年得票數僅比2012年得票數增加80.1166萬張選票,支持率由45.6%上升至56.1%。反觀國民黨,即便經歷“換柱”風波,由朱立倫臨時披上“戰袍”參選,國民黨的選票從2012年“馬吳配”的689.1139萬張選票下降到“朱王配”的381.3365萬張選票,流失307.7774萬張選票,但考慮到同屬藍營的宋楚瑜參選影響,在2012年“大選”中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林瑞雄獲得36.9588萬張選票,到了2016年“大選”時親民黨參選人宋楚瑜、徐欣瑩獲得157.6181萬張選票,增加了120.6593萬張選票,這120萬多張選票可以看成是分流的淺藍和中間選民的選票,將“朱王配”的381萬多張選票,加上流失的120萬多張選票,亦超過500多萬張票,倘若2016年國民黨選舉操作沒有如此波折的話,2016年的“大位”選舉中國民黨不會輸民進黨那麼多張票數,不管這120萬多張選票是否被看成是泛藍選票還是中間選民選票,至少表明國民黨的基本盤還在,可以說,國民黨作為藍營的主力,仍是台灣選民投票時最主要的考量之一。再看2020年“大選”,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賴清德獲得817萬多張選票,得票率為57.13%,國民黨候選人韓國瑜、張善政獲得552萬多張選票,得票率為38.61%,親民黨候選人宋楚瑜、餘湘獲得60萬多張選票,得票率為4.26%。儘管民進黨蔡英文的得票率被吹成第一高,但筆者認為這有其搭檔賴清德在發揮作用的結果。在這次“大選”中,如把國民黨和親民黨都歸為藍營票倉,得票亦突破600多萬張選票,這就是藍營的基本盤。因此,台灣地區的選民結構並未發生結構性改變。

  (三)台灣民眾的政黨認同出現分化,對其“國家”認同產生重大影響

  泛藍陣營與泛綠陣營的對峙,在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很快顯現出來。政黨輪替前,由於國民黨占據著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有利資源,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易於把控政治與社會導向。從這些年的選舉和執政狀況看,衹有國民黨和民進黨具備相當的實力角逐“大位”和“立委”席位,把持台灣權力中樞,爭奪施政權和制約權,同樣也可以通過制定相應的政策、形塑相應的政治文化來影響未來台灣政治格局和走向,並籍由執政權來爭取社會資源,壯大自身力量。

  台灣政黨輪替後,曾經被掩蓋或隱藏的各種矛盾和衝突凸顯出來,表現得最明顯的就是藍綠陣營之間的對立和衝突,由於藍綠陣營所代表的政治立場不同,反映在統“獨”問題上,最終歸結於“國家”統一和台灣“獨立”問題上。由於台灣政壇上國、民這兩大政黨在意識形態方面的根本對立,台灣的政治爭鬥依然在以國民黨為主的泛藍陣營和以民進黨為主的泛綠陣營間進行,由此構成的藍綠對立,並導致在一系列路線、政策、運作等方面的截然不同,藍綠爭鬥難以在短期內化解,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對抗局面還將延續下去,影響著台灣政治生態與兩岸關係的發展。

  從另一個角度看,經過多年選舉和三次政黨輪替,台灣民眾的政治意識和選舉意識折射出台灣民主的發展程度,是一個值得觀察的重要選項。台灣民眾歷經多次政治實踐,既享有選舉帶來的民主受益,同時也品嘗了由省籍矛盾、族群對立、統“獨”糾葛、藍綠對峙等帶來的苦果。鑒於台灣選民特殊的成長經歷和政治感知,不能套用其他國家和地區選民的投票心理和行為方式來分析,必須結合台灣自身特有的政治社會環境,尤其是兩岸關係和統“獨”對立等議題。從投票取向看,台灣選舉經常受民進黨“抗中保台”、“芒果乾”(“亡國感”)等政治議題影響,同時也受經濟不景氣、資薪不漲、油電漲價、萊豬進口等民生議題影響。總之,台灣的政黨輪替既是政黨立場與自身運作的過程,同時也是台灣選民根據施政與重要議題進行評判選擇的結果。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