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文化大觀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 
中評智庫:台灣政黨輪替特點與趨勢

http://www.CRNTT.com   2023-04-22 00:07:19  


 
  三、台灣選舉中的“第三勢力”

  每逢台灣選舉,“第三勢力”同樣是一個重要議題,不少台灣選民看不慣民進黨、國民黨的互相砍殺和相互踐踏,又不願在“兩個爛蘋果(民進黨、國民黨)中選一個不太爛的”,也希望台灣政壇出現一股清流,來改變台灣潑糞比爛的選舉惡狀,於是一旦有新的政黨力量出現,都會被選民寄予厚望。在台灣是否還存在超脫民進黨、國民黨兩黨之外的“第三勢力”?

  在2020年“大選”中,“第三勢力”又成為一個熱點議題。從政黨得票看,民進黨獲得481萬多張政黨選票,比例為33.9%,國民黨獲得472萬多張政黨選票,比例為33.4%,“第三勢力”合計獲得的政黨得票為462萬多張票,比例為32.7%,形成民進黨、國民黨和“第三勢力”三分票倉之勢,另外還有485萬多選民未參加投票,這些未投票的選民儘管被稱為政治觀望者或冷淡者,但其中一部分也可能被相關議題激發出來進行投票,這些“第三勢力”和未投票選民成為影響民進黨、國民黨輸贏的關鍵。

  這其中比較亮眼的是柯文哲帶領的台灣民眾黨,2020年剛投入選舉便獲得158.8萬多張政黨票,以11.22%的得票率成為第三大黨。柯文哲和台灣民眾黨正取代逐漸泡沫化的新黨、“台聯黨”、親民黨、“時代力量”等,成為影響“大選”的關鍵少數。新黨、“台聯黨”、親民黨、“時代力量”在其成立後參加選舉的一段時期都有不俗的表現,取得了較為亮眼的成績,如能在“立法院”獲得數個“立委”席位,參與台灣政治運作。但這些中小政黨先後呈現出舊消新長的“曇花”景象,新黨、親民黨、“台聯黨”和“時代力量”這四個曾經亮眼的政黨一再呈現出這種現象和規律。如新黨自1993年成立後一度是影響台灣選舉的關鍵少數,但到2012年已無法在“立法院”獲得席位,2016年新黨獲得4.18%政黨票,無法跨過5%的門檻在“立院”獲得席位,2020年“大選”中新黨的政黨得票率為1%,無法跨過3.5%的門檻,無法再獲得“立委”席位,也無法領取政黨補助款,陷入艱難狀況,泡沫化已然呈現。“台聯黨”是以李登輝為其精神首領,這個曾經被看成是鐵綠的“台獨”政黨在“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壓力下,逐漸向非藍偏綠路線轉型,以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持,爭奪政黨生存空間,但李登輝一過世,失去這面精神旗幟的號召,“台聯黨”便陷入了垮崩的景象,其泡沫化也成必然。親民黨從2008年到2020年4次參與“大選”,依靠宋楚瑜的個人感召力在“立法院”獲得數個席次,但在2020年“大選”中僅獲得約3.6%的政黨票,無緣“立法院”席位。“時代力量”於2016年首次參加“大選”獲得的政黨得票率為6.11%,在“立法院”共獲得5席“立委”,成為“立法院”第三大黨,在2020年“大選”不分區立委選舉得票率為7.75%,獲得3個“立委”席位。從上述四個政黨的例子看,這些中等政黨參加“大選”的目標主要是在“立法院”獲得席位,發揮一定的牽製作用。

  在台灣,選舉競爭主要是爭奪具有最高領導權的“大位”和制約權的“立委”席位,地方層面體現在爭奪地方市縣執政權。梳理比較2000年後的數據與結果,可以看出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實力在拉近,這使得政黨輪替在台灣將成為一種常態,形成藍長綠消或綠長藍消的“蹺蹺板”局面,在地方執政版圖上出現北藍南綠、藍綠相間、藍綠相互消長的態勢,由此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歷經三次政黨輪替,真正能在台灣政壇上發揮舉足輕重作用的無非是兩大政黨——國民黨和民進黨。從“大位”選舉到“立委”選舉,再到地方行政首長和民意代表選舉,無不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在力拼執政權和制約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