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崛起 中國面臨最佳窗口期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0:28:20  


 
                     國際金融新秩序 

  文章認為,本輪金融危機雖然從本質上不同於上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更類似於20世紀90年代的日本危機;但由於美國在全球經濟、金融中的特殊地位,使得危機在全球範圍內快速擴散。因此這次危機必然而且應該帶來全球經濟、金融理論、哲學觀念的重大轉變。 

  在經濟領域,過去全球經濟增長與地球資源承載的不平衡需要改變,過去世界經濟體長時間保持高速增長付出了較高的環境、資源代價,實屬“與天為敵”。當前各國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低碳經濟、新能源已經提上各國首腦的議事日程,G20峰會便是例證。

  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貿易不平衡需要改變,過去美國等發達國家的超前消費導致其貿易逆差持續擴大,債台高築;而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出口,形成國內巨額經常項目順差。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提到要徹底改變過去“美國消費,中國、德國生產”的模式,從而使得各經濟體的經濟得以適當平衡以達到全球經濟的平衡。 

  當然這裡要提醒一點,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貿易保護主義,畢竟全球化是主流,而全球化能增進全球的福利。 

  在金融領域,過去的一些秩序、觀念必然也應該會出現相應的變化和調整。從國際金融新秩序來看,以中國為代表的金磚四國及其他新興市場經濟體必然會占據更多的份額和話語權。 

  具體來講,新興市場經濟體獲取的份額更多的應該是來自“老歐洲”過去所占據的份額和話語權,而不是來自美國。歐洲區一些小經濟體無論在經濟總產出還是貿易總量上都已不再在世界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與他們在國際金融秩序中所占的重要話語權不相匹配。 

  從貨幣體系來講,美元的統治地位,如同美國的“一超獨大”地位一樣將會被削弱,但仍然不可取代,未來的貨幣體系將會是“1+3”的四元貨幣體系模式,即以美元為核心,輔以歐元、日元、人民幣三個反映重要經濟體經濟實力的幣種。它們共生共存,和諧發展,共同維護全球貨幣的穩定。 

  從金融業的發展模式來講,未來的趨勢是“返璞歸真”,金融業不應也不該淩駕於實體經濟之上,金融出現的最初本能是為了便利經濟交換中資金的融通,是為實體經濟發展服務的。
 
  但發達市場國家,特別是美國的金融業過於發達、過於膨脹。2007年全球金融資產(包括銀行資產、債券和股票)共有229.7萬億美元,而當年全球GDP為54.5萬億美元,即全球金融資產為當年全球GDP的421%,其中歐盟的比例最高,為GDP的549%,北美為442%,亞洲為419%。 

  金融衍生品市場的飛速發展更是達到了驚人的地步,在大量才智過人的 “火箭科學家”、“金融工程巫師”的努力下,2007年末金融衍生產品的名義價值達到了596萬億美元之巨。也正是由於CDO(債務抵押債券)、CDS(信用違約掉期)等金融衍生產品對風險的聚集和放大,也是本輪金融危機擴散速度如此之快、波及面如此之大的原因之一。 

  因此,未來的趨勢是金融領域的“去杠杆化”和“去金融工程化”,以及金融監管的加強。雷曼兄弟倒閉後,市場開始了大規模的去杠杆和去金融工程操作,如CDS名義價值已由最高峰的62萬億美元下降到2008年底的41萬億美元;國際互換和衍生產品協會(ISDA)也在加強衍生品交易監管的道路上展開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這些都是好的轉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