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金融崛起 中國面臨最佳窗口期

http://www.CRNTT.com   2009-10-08 10:28:20  


 
                  未來中國金融戰略 

  文章指出,對於未來中國金融戰略的發展,最重要的是人才。商業界需要企業家精神,金融界更需要金融家精神。 

  培育中國自己的金融人才、特別是金融家的沃土,那毫無疑問是市場化,放鬆行業管制(含金融教育行業)和“國退民進”是必經之路。儘管美國等發達市場國家發生了金融海嘯,但本輪金融危機的歸因絕不應當是市場化,對於正致力於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中國,多年的改革好不容易才建立了市場化的觀念,應當毫不猶豫的在競爭性領域、行業堅持下去。“國退民進”,準確地講應該叫“政退民進”(畢竟私有經濟也是國家的),是提高市場效率、活躍市場氛圍,提升競爭力的唯一辦法。在金融業亦是如此,我們需要培養的是金融家,是能夠在國際金融市場參與競爭、具有影響力的金融家,而不是具有政府背景的金融官員。
 
  第二,人民幣國際化是中國金融戰略發展比較現實的一個問題。中國要實現從經濟大國到經濟強國的轉變,金融崛起必不可少,而作為金融崛起的第一堡,人民幣的國際化是必然的趨勢,也就是人民幣逐漸從管制貨幣,轉變為可交易貨幣,再發展到國際儲備貨幣。從管制貨幣到可交易貨幣這一步,是一國匯率機制改革所能實現的;從可交易貨幣到國際儲備貨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人民幣國際化可以擺脫國際金融市場上發展中國家“原罪”的困擾,即發展中國家必須以發達國家的貨幣作為“金庫”,以此來進行國際貿易和融資,這一點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尤為明顯。 

  藉此,我們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不平衡,目前過多的外匯儲備實際上反射的是中國資源的極大消耗和國內民眾福利的巨大損失。過去“出口導向型經濟”本身犧牲了部分國家稅收和農民工利益,同時龐大的生產製造能力服務於出口,這在拉動經濟增長的同時卻抑制了國內消費需求,形成了過高儲蓄和巨額經常項目順差。次貸危機後中國出口快速下滑也對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構成了威脅。 

  此外,人民幣國際化也是有利於中國進行資本、產業對外輸出的。如果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貨幣之一,那麼中國許多企業的進出口業務可以更加方便地要求以人民幣計價,如此,我們企業的成本和銷售都是按人民幣計算的,外貿與內貿沒有區別,匯率風險邊可以得到有效的規避。 

  第三,金融深化的思維要繼續,但側重點要轉變。不應再過多的在股指期貨、融資融券等枝節上花太多功夫,而應轉變理念,把更多的精力用於發展農村金融、中小企業金融、創業企業金融。 

  過去在這一塊上,我們忽視了支持農村經濟、中小企業經濟發展,或者說是沒有足夠的力量來支持它們。就農村金融而言,統計顯示1985年以前農戶貸款中絕大部分來自農業銀行和信用社,1990年下降到40%左右,1999年下降到低於25%,目前下降到20%以下。 

  現在有了改變目前這一狀況的實力和資金,從發達市場國家經驗看,大多數國家沒有將農村金融交給完全的市場化機制去解決,而是通過政策性金融、財政補助、稅收政策等對農村金融給予了大力扶持,引導城鄉之間和工業與農業之間資金的流動。 

  可以從貸款、保險兩個角度去緩解這一問題,如:加大政策和法律引導,充分利用現有商業金融機構的分支機構,制定鼓勵商業銀行加大農村金融業務的政策,通過稅收等政策鼓勵、引導商業銀行為縣域經濟特別是農業和農村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增加信貸投入;加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把農業保險納入農村經濟發展的總體規劃,建立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組織,在資金、稅收、再保險等方面給予相應支持,從而將金融深化推廣到廣大的農村地區,讓農村經濟發展的金融缺位狀況得以緩解,畢竟金融業也需要資金得到更加均衡的分配和使用。 

  總之,國際金融風暴凸顯出中國的經濟實力,中國贏得了170年來最為寬鬆的外部環境;中國經濟持續高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中國擁有著170年來最為和諧的內部環境。毫無疑問,現在是中國金融業崛起的最佳窗口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