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 
抗戰時期陪都重慶:一些曾被忽略的側面

http://www.CRNTT.com   2014-01-18 11:17:33  


 
【保障美軍供應成為難於承受之重】 

  在戰爭後期經濟陷於極端困境,還有一個較少為人提到的原因,就是國統區的美軍人數急劇增加,對他們的供應成為十分沉重的負擔:從1942年末的1255人增加到1945年1月的32956人,到1945年8月增至60369人。這些軍隊主要由地方經濟供應,並且是按大多數中國人從未見過的消費水平。1944年年中,孔祥熙曾抱怨:“在中國,你們的孩子們每天需要6只雞蛋,而現在減為4只。但是,你們每天吃1磅牛肉……為了供應肉食,我們把耕牛拿來給你們吃……很快將沒有任何牲畜留下來幫助農夫們耕種他們的田地了。”在中國的一個美國士兵的費用,高達500個中國士兵的費用。中國用於美國軍隊的開支對通貨膨脹的影響,由以下事實可以看出:在戰爭的最後一年半裡,這筆開支足足等於新發行貨幣的53%。(《劍橋中華民國史1912—1949》下卷) 

  而中國士兵則根本吃不飽,穿不暖:“今日餘漢謀司令自粵來,對蔣先生言,前線士兵只能日食一粥一飯。予聞之不勝震駭。”(《王世傑日記》第2册,1940年7月7日)從宜昌前方回來的張公幹對馮玉祥談“士兵生活太苦,衣服問題,冬天少棉,夏天缺單,一件衣服,往往數月不換,衣上的虱子振一振幾乎要蓋地,晚上鋪蓋全是稻草……吃的呢,是帶糠的大米,鹽都得不到,菜更不足談……苦幹半年尚得不到一元,加之衣食不豐,生病者要占五分之四,一則下級官沒有巨款與之療治,二則兵乏分文無所購藥,因是病亡者,不可勝數。”(《馮玉祥日記》第5册,1940年4月24日) 

  1941年6月,梅貽琦自重慶乘船去瀘州途中,船艙“房門外兵士坐臥滿地,出入幾無插足之處,且多顯病態,瘦弱之外,十九有疥瘡,四肢頭頸皆可見到,坐立之時遍身搔抓。對此情景,殊覺國家待此輩亦太輕忽,故不敢有憎厭之心,轉為憐惜亦。”梅等客人在“船上三餐皆為米飯,四盤素菜,略有肉丁點綴”,但“兵士早九點吃米飯一頓(自煮)後,至晚始再吃。下午門外有二兵以水衝辣椒末飲之,至天夕又各食萬金油少許,用水送下。豈因肚中餓得慌而誤以為發痧耶!”(《梅貽琦日記》,1941年6月5日,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過去讀史,以為1940年代中國抗戰進入最困難時期後,只是中共根據地異常艱苦,乃集中精力開展大生產,佐以精兵簡政等措施,未嘗想到國民黨抗日部隊亦面臨如此空前之困難,而且還沒有類似中共的大生產運動;過去常講美國運輸大隊長給蔣介石運來槍炮物資,國軍是美式裝備,耀武揚威,吃的是美國罐頭,喝的是美國威士忌,未嘗想到美國大兵之來,甚至成為抗戰末期壓垮國民黨的最後的稻草之一。以國民政府軍上述生活狀況和精神狀況,在對日作戰及對中共作戰中常常處於下風,甚至大批大批轉投中共,一教育、一訴苦就可以調轉槍口,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同時也反映出,官兵生活得不好,決不是小事,它足以撼動軍政大局。 

  作者:左雙文 2014-01-18 10:01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