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智庫:台灣民意轉變與融合發展

http://www.CRNTT.com   2018-01-03 00:05:45  


 
  1、兩岸經濟交流合作從開始的零星、間接的貿易和投資逐步走向機制化、常態化。兩岸經貿交往初期,其主要形式是經由香港進行的轉口貿易,以及由轉口貿易帶動的台商對大陸零星投資和海上小額貿易。1987年11月,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後,兩岸經濟交流合作隨之發展起來。尤其2008年5月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局面後,開始了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的進程。2010年6月,海協會與台灣海基會簽署《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構建了兩岸經濟合作機制化平台,將兩岸經濟合作推向新階段。30年來,兩岸經貿往來總體處於增量過程中,貿易結構漸趨優化。台商對大陸投資勢頭不減,台商投資日益呈現產業廣泛化、類別多樣化、經營形態多元化、地區分佈擴展化、規模大型化等新特徵。兩岸一般貿易比重持續上升,加工貿易比重有所下降。2016年兩岸貿易額達1796億美元,大陸對台逆差988.6億美元。台灣是大陸第七大交易夥伴和第六大進口來源地,大陸是台灣最大的交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

  2、在兩岸經濟合作發展過程中,大陸方面在其中發揮了更多的推動與支撐作用。改革開放之初,大陸勞動力眾多,生產要素價格頗低,生產力水準不高,急需大量資金和先進的技術、管理來提升生產能力,而此時的台灣正好能與大陸經濟實現互補,通過借助大陸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加工成本,以及土地等優惠政策,將大陸作為重要的海外生產市場,從而實現產業轉型。新世紀以後,特別是2008年至今,隨著大陸實力不斷增強及兩岸大交流時代的來臨,兩岸經貿聯繫更加密切,台灣對大陸的出口和投資快速增長,以大陸為平台的經濟融合進程加快。在兩岸經濟關係發展的不同階段,雖受益主體發生變化,但兩岸貿易、投資等經貿往來呈現出的“來多去少”不平衡現象並未改變。正是這種兩岸經貿關係的失衡,使大陸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主要支撐。總的來說,大陸率先採取單方面開放的政策,以先行帶動後進,促進台灣緊隨其後,打開了融合的大門。大陸的龐大市場是吸引台灣經濟的利基,在兩岸經濟融合發展中發揮了基礎性作用。

  (二)30年來,兩岸社會融合進程加速,兩岸同胞利益更加緊密地結合。

  1、兩岸交流往來蓬勃發展,加深了同胞感情。兩岸民間各領域交流合作歷經從開始的單向交流往來到雙向交流往來再到逐步形成兩岸人民大交流格局的發展過程。2008年兩岸直航、通郵全面啟動,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從無到有、快速發展,使兩岸人民尤其是基層民眾交流更加熱絡,形式不斷創新,內容日益豐富,遍及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廣泛領域。兩岸形成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格局,增進了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從1988年至2015年,台灣同胞來大陸,從45萬人次增加到549萬人次;大陸居民赴台,則從幾百人次增加到435萬人次。2016年受到台灣政局變化等因素影響,大陸居民赴台旅遊從2008年開放以來首次出現下降,但兩岸人員往來仍達到939萬人次。往返於兩岸之間的人員,30年來累計達1.23億人次。今天,兩岸交往領域之廣、社會聯繫之密、利益交融之深,前所未有。大批台灣同胞開始在大陸求學、生活、工作,陸客、陸生、陸配等也進入台灣,這種全面性的兩岸民間社會雙向交流格局,使兩岸社會的互動與融合更加多元,根基更為牢固。越來越多的兩岸同胞尤其是台灣同胞深切感受到,通過交流交往,增進相互瞭解、擴大共同利益,有利於拉近心靈距離、融洽同胞感情、深化對兩岸命運共同體的認知,有利於維護台海穩定、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實現兩岸同胞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兩岸交流30年彙聚起的民意共識,形成了支撐和推動兩岸關係向前邁進的強大力量,民間社會雙向交流成為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根本動力。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