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社論 】 【打 印
辛炳隆:大陸落地生根 台幹二原因不願返台

http://www.CRNTT.com   2020-03-03 00:05:19  


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中評社 倪鴻祥攝)
  中評社台北3月3日電(記者 倪鴻祥)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接受中評社訪問指出,推算台灣人在海外工作約100萬人,其中在大陸工作的“台幹”約六、七成,過去情況顯示,返台或轉往東南亞工作的人少之又少,主要原因是“台幹”已經“落地生根”,至於這次會不會受疫情影響返台謀生有待觀察。

  辛炳隆,美國康乃爾大學勞動經濟學博士,專研勞動經濟學、勞工政策、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社會保險,現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副教授。

  人力銀行日前指出,疫情衝擊世界經濟,加上大陸工廠短期內無望正常復工,在大陸工作且有主動應徵者,63%不想再回到大陸工作,而這些不想回大陸的人之中,95%想返回台灣,部分想流向東協,但回台灣是否形成新的失業潮令人關注。

  辛炳隆表示,其實政府有做一個研究,就是前一波台商從大陸外移時,大陸的台幹並沒有跟著走,回台灣也是少之又少;很多台商撤到越南、柬埔寨時,台幹也沒有跟著去,台商都是帶大陸的幹部去打拚,幾乎不帶台幹。

  他分析,原因一,台幹本身寧願留在大陸不願走。

  二,台商認為帶台幹去的人事成本太高,帶大陸的幹部去比較便宜,而且陸幹會用比較威權的方式對待越南、柬埔寨的當地勞工,但後來在越南發生問題,所以後來有一陣子台商直接從台灣找台幹,而非找大陸的台幹。

  他進一步分析,大陸的台幹不願去東南亞,原因一是台幹本身在大陸娶妻生子,落地生根,舉家遷離不容易;二是語言不通,但留在大陸工作,各種語言文化都相通。

  他告訴中評社,坦白講,從台灣找年輕的台幹到越南、柬埔寨的“陣亡率”很高,他聽到一個離譜的例子是,台灣某家上市櫃公司到金邊設紡織廠,找了30個台幹過去,一年後剩不到3個,其他全部都“陣亡”回台。

  他表示,年輕的台幹不願待在東南亞,一是語言,二是飲食文化差異,三是當地的衛生環境無法適應。

  他指出,後來針對中美貿易科技戰,第二波台商撤資時也做了調查,台幹依然不願回台或到東南亞。

  他說,這幾年大陸的台商僱用台幹的人數也愈來愈少、逐漸僱用大陸人當幹部,因為一,大陸人才素質提升;二是台商想強調在地化的觀念;現在台商用的台幹很多都是屬於高階的,這些人卻最難撤,除非大陸廠房要全部關掉。

  他分析,台灣企業沒有輪調制,所以台幹在當地表現不好,可能被轉到二線城市的工廠,或者將這個人事成本轉為當地帳目,這樣就變成沒有外派津貼。

  一旦台幹待遇變低就有可能離職,有些會轉到當地外資企業,這算是非常好了;有些轉到當地陸資企業,給薪水很高,但2、3年後除非表現非常優秀,否則不會續聘,所以這些人會慢慢變成“台流”。

  他進一步分析,台灣企業也沒有回任制度,所以回來的台幹只有兩種,一是立下戰功回來升官;二是表現不好被公司召回冷凍,自已受不了離職,然後這人再回大陸;他曾經建議政府,這些老台幹都在製造業擁有技術,可以請回來加強廠商營運,但沒什麼人要回來。

  有關台灣在海外工作及在大陸工作的人數?辛炳隆指出,官方沒有數據統計,民間的數據也未必準確,“主計總處”從戶籍還在台灣的推估約70、71萬人在海外工作(含大陸),是因為台灣戶籍法規定,只要出境兩年戶籍就會被除掉,所以主計處低估了。

  辛炳隆說,如果把沒戶籍的人算進來,估算約100萬在海外工作,其中20、30萬在東南亞,主要以越南最多,其次是柬埔寨。在大陸約60、70萬人,這些人不只當幹部,也有從事創新事業,而且台幹不只在台資企業,也有在陸資企業或是自已開工作室。至於這次會不會受疫情影響回台謀生?今年下半年可以重新觀察,但只要落地生根、娶妻生子,回台可能性恐怕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