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 
什麽樣的GDP才算創造了財富?

http://www.CRNTT.com   2009-01-21 09:17:28  


 
  所以說,出口創造的GDP只有在外匯收支平衡的基礎上才有意義,才算爲國內增加了財富,只賣不買或者多賣少買産生了巨額順差,都表明我們還有相當多的交換沒有完成,因此這樣的GDP就不能算爲社會創造了財富。

  六、投資産生的GDP

  現在我們的國家非常信奉凱恩斯的一些做法,即在經濟不景氣的時候,采用政府投資來拉動經濟,比如中央政府表態要在3年內投放4萬億元人民幣來救市,而且主要領域是諸如鐵路一類的基礎設施建設。政府增加投資來救 
市本身無可厚非,如何投資却是一篇值得探討的大文章。

  前面我們反復强調過,交換只有被他人認可,物質才能變成財富,否則物質能不能變成財富或者財富的真實數量就要大打問號。投資實際上是交換過程的過渡階段,比如投資機器是爲了生産市場需要的産品再賣出去,投資房産是爲了今後把房産以更高的價格賣給他人居住,投資高速公路是爲了今後向過往車輛收費再收回投資。如果是私人投資,我們可以把這種投資視爲交換的完成,因爲私人投資的目的就是爲了賺錢,因此他在投資之前决策是非常謹慎的,如果其最終的産品不被市場所認同(即無人與之交換)則意味著其血本無歸,沒有多少私人投資會這樣冒冒失失。

  但是,投資的主體換成了政府,問題的性質就起了變化。比方如,政府想投資辦一個企業,這個時候决策的是官員,官員們也是經濟人,他們也有自己的利益訴求,他們可能幷不切實關心這個企業今後生産的産品是不是能賣出去,能不能够收回投資,而是辦這個企業自己能不能得到好處,或者在自己的任期內能不能多出支撑門面的政績。何况,政府投資的項目有的是壟斷,壟斷是靠行政强制來獲取超額利潤,是人們在沒有選擇下的交換,相當于强制交易的GDP;有的根本不考慮回報,比如修建一個超大規模的體育館,平均10年或許才能用上一次,而平時的維護費用却高得驚人,如果是私人絕對不會這樣草率,這相當于沒有完成交換的GDP。

  舉個例子或許道理講得更清晰。比方說,某國有企業投資了8000萬修建一個氣勢宏偉的大門,各種鋼筋水泥等供應商的成本是6000萬,該企業以7000萬元將原材料采購至工地,再花1000萬元的人工費用把它建成,此項工程産生的GDP是(7000-6000)+1000=2000萬元。但是,過不了多久,這個企業改制,衆多的意向收購者只肯出相關廠房與設備的錢,對于這個大門的收購報價是零,也就是說他們不肯出錢買這座大門,他們認爲這個大門對日後的企業經營沒有絲毫用處。甚至還有人另外加個負數報價,因爲他們認爲這個大門太占地方,既要維護成本又不産生效益,應該拆除,這就需要賣方另外支付費用。這個例子說明,雖然按照GDP的計算公式社會是增加了2000萬財富,但實際結果是,當初國有企業這項投資推到市場之後幷沒有人願意與之交換,因而不能算作是增加了社會財富,充其量只能算是一堆鋼筋水泥垃圾而已。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