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台灣論衡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鄭永年:中產階級和中國社會的命運

http://www.CRNTT.com   2010-03-08 11:28:11  


   
  過去三十年中國經歷了經濟高增長和社會利益的多元化。但這些並不表明中國社會結構的轉型。到今天為止,中國還沒有形成兩頭小、中間大的橄欖型社會結構。財富過於集中,掌握在很小一部分人手中,中產細小,而人口的大多數都處於中下層。很多人仍然處於貧窮人口的邊緣。所以有人說,中國的社會形態實際上更類似於“地雷型”。這是個最不穩定的結構,最容易爆發多數人對少數人或者窮人對富人的社會運動甚至革命。這種情況說明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以往的發展模式過度強調了經濟因素而忽視了社會因素。
  
  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民主
  
  從比較的角度更可以看到這一點。人們可以從社會結構轉型的角度來透視近(現)代社會和傳統社會的不同。和所有傳統社會不同,近(現)代社會最顯著的結構特征就是橄欖型社會。這個社會結構是近(現)代化的最主要的和最了不起的成就。這個轉型和中產階級的形成主要有兩個因素促成,一是資本主義或者市場經濟,二是社會主義。簡單地說,資本主義造就了中產階級,而社會主義保護了這個階級。資本主義和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追求發展和財富最有效的機制。在西方,表現為自下而上的工業化直接導致了中產階級的形成。很多歷史學家包括摩爾(Barrington Moore, Jr.)在他們的著述中說明了這樣一個邏輯:沒有市場經濟就沒有中產階級;沒有中產階級就沒有民主。
  
  這是對西方發展經驗的描述。資本主義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力,為社會帶來大量的財富,造就一個中產階級。但是,資本主義不能為中產階級提供任何保護。很簡單,誠如馬克思所說,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把所有社會關係貨幣化,包括中產階級。如何保護社會?保護社會是社會主義在歐洲起源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沒有社會保障、醫療制度、教育、勞動保護等社會主義手段,中產階級就不可能生存下來。當然,如果沒有中產階級,政府的社會治理就沒有穩定的基礎。在西方,儘管政治上實行多黨制,但就政策來說,則是“一黨”的。任何政黨,不管是左派的,還是右派的,如果不能照顧到中產階級的利益,都難以執政。西方各國政黨政府輪換頻繁,但政策表現出驚人的連續性。同時政府的更換也沒有出現社會的不穩定。這背後都有中產階級的功勞。
  
  在經濟發展方面,中國一直被視為屬於東亞模式。但在保護社會方面,中國似乎離東亞模式很遠。以比較成功的日本和東亞四小龍為例,和西方比較,這些社會都屬於後發展經濟,政府在促進經濟發展過程比西方扮演了更為重要的角色;而和中產階級的關係方面,東亞社會的政府也和西方的不同。政府不僅要創造一個中產階級,而且也必須對這個中產階級提供有效保護。在亞洲社會,政府都花費很大的精力在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非常注意社會群體的收入公平,在歐美國家發生過的巨大的收入差異並沒有在亞洲發生。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